用爱发电

摄影:彦绫

“用爱发电”这个词,是我最近看知乎小书看到的。它的意思是在考虑用其他能源发电的同时,要为下一代所能利用的资源考虑,不能在我们这一代就用光了。要知道,人们现在所能依赖的能源绝大部分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电,作为一种现代人们不可缺少的资源被广泛地应用着,而如何提供可持续而清洁的电力更有无数人在为之努力。我今天想写的不是能源,而是想写一写用爱为孩子们提供电力。

很感谢今天在公众号上和朋友圈里读到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在说一个人拥有思想而不从众所产生的结果。

第一篇是“耶鲁大学突然宣布不招收中国学生!原因令人震惊”。我百度了下这条信息,发现搜狐网等很多知名网站上都有这个贴子,再一看时间,是2017年6月的,与现在时间恰好相隔一年。

事实上这篇贴子是个假信息,但是无风不起浪,这个假信息的产生却是有根据的:起因就是在2016年11月1日有一篇这样的文章:“耶鲁教授:为什么世界一流大学不愿意招中国学生”,“作者:陈志武,耶鲁大学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

陈教授在文章的开头这样写到:“中国人有天赋,又勤奋,可是为什么世界一流大学开始不爱招中国学生了?这些年看到这么多从国内培养出来的杰出高材生,他们在专业上这么突出,但思维方式那么僵化、偏执,社会交往能力又那么差,除了自己狭窄的专业就不知道怎么跟人打交道、怎么表达自己,让我非常痛心。这些问题的根子都出在教育上,包括正式的学校教育、家教和社会文化教育。”

通过现实,通过书本,我知道这是一句实话,尽管不太好听。

今天早上看的另外一篇文章,说的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子,有了一个针对孩子学习外语的非常好的创意,于是获得了投资,开发出了一款学习互动APP,成为一家公司的CEO。这个小女孩虽然年仅十三岁,可是她的思考力却超过了无数同龄人甚至比她年长的人。

这个小女孩叫叶礽僖,香港人。她非常爱看书,一周可以看20本书,她看的书范围很广:政治、科技、创业等。书看多了,很多想法自然和同龄人无法达成共识,所以她在学校里就成了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甚至被遭遇校园霸凌。她的父母得知后,同意她退学,并且支持她所做的一切。

有人要说,这样培养孩子必须有钱,但我相信,比她的家庭有钱的内地人多的是,但是,能如此教育孩子的却是凤毛麟角。为什么如此说,看看我刚才说的第一故事就知道了。

诚然,我不排除叶礽僖是一个天才的想法,但是,拥有天才的头脑并不是她的唯一资本,她的资本就是父母对她的爱,再加上自己的努力。

有多少人可以把所看的书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不断向上不断提升的能量呢?还记得我看过《中国诗词大会》上的一个女孩,那个女孩读的书也是一个巨额数字,但是我非常不喜欢这个女孩。当我看到这个女孩连走路都不会摆一下手臂时,我就有一种读书读傻了的感觉。十多岁的孩子身上我看到的不是朝气,而是一种,怎么说呢,有一种暮气在里面。当然,这样说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不公平,但如果走路都不会摆一下手臂,那么读再多的书有什么用呢?

同样是读了巨量书的十多岁的孩子,一个站在诗词大会上去展示自己的记忆力,一个却开始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身体里潜藏着的巨大能量,如果只能充当一个复读机而不转化为创造力,那就太可惜了,因为生活是向前的。

两个孩子的一比较,就可以看出家庭教育的理念不同。一个受的的教育是多读书,一个受到的教育是去做你喜欢的事。两个孩子的家庭都给了孩子爱,只是一个是保守,一个是开拓。

这就不难理解陈教授所说的那番话了。

张鸣在《真接了当的独白》中说,中国人的信仰从来都是实用主义,因此,非常多的人就只会看到眼前的利益或者实用的利益。梦想这两个字的实现过程非常苦,常常让人处理于黑暗状态,所以,绝大多数人选择了一眼就可以看到的利益,并且从此安静下来。就算偶尔还会有感叹,但是只要一行动,雄心壮志马上就烟消云散。

我看书的习惯是无论看到什么我都会往教育上去想,去琢磨一番,而不是依靠自己那点有限的知识就对孩子指手画脚地规划未来的一切,我从来都是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有自己思想有自己行动的人。

昨天周姑娘来访时,我的孩子正在玩游戏。周姑娘和我说起她和她的一个同事一起出差的一个故事:两个人都把孩子带着出差,周姑娘的同事要参加活动,而周姑娘刚好没事,周姑娘建议由她带着两个孩子去玩,但她的同事不同意,开了一间房让孩子呆在房间里看电视。晚上周姑娘带着她孩子回来了,那个孩子还呆在房间里看电视。

我不喜欢掌控孩子的一切,我喜欢有思想有行动的人,我一直都对孩子说:“你不要考虑工作问题,如果只是为了吃饭穿衣房子等等而学习,那么你就等于在浪费自己的生命,因为你生来不是仅仅为这些而努力,你要去努力实现属于你的独一无二的人生价值。”

我想,在孩子成长的时间段里父母提供的爱,应该做为一种可持续可发展的能源而存在,应该是让孩子到了八九十岁还觉得自己仍是朝气蓬勃少年的能量。

2018.6.15

你可能感兴趣的:(用爱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