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云开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将儒家学说系统化、完整化、实用化,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孔孟之道,其被后世尊为“亚圣”。
孔子为人类提出了以“仁、礼、秩序”为核心的生活问题指导原则,孟子则在这个基础上,深入人类问题的病根,提出“天命观、性善论、民主论”等根治药方。
如果没有孟子,儒家的整个体系就像没有根的浮萍,深入不到人类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发展也不会如此磅礴,至少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不会应运而生。甚至,整个中国文化将会失去大半色彩。
然而,事实上孟子被封建统治者冷落和打压了千年之久。直到宋朝时期,才由朱熹将其编入四书五经之中,才得已以高姿态走向现代。
朱熹在《读唐志》里说:“孟轲氏没,圣学失传,天下之士,背本趋末。”意思是孟子的学说失传后,天下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都舍本取末,走向了歧路。
与朱熹同时代的程颐也说:“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意思是周公之后,圣人之道就不行了,到孟子之后,圣学没有得到传承,所以大道丧失,社会没有得到好的治理,因为孟子圣学没有得到传承,一千年没有一个真正的儒士。
此外,韩愈在《韩昌黎集》里也将孟子与尧舜、周公并肩称为圣人:“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 公,、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其还在《读荀》中说:“故求观圣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他称赞孟子“功不在禹下”。
一千年的时间在宇宙不算什么,但在人类历史中,却能演变万方。比如现代主宰西方的神学观、哲学思想、民主意识等等,其实早在两千年前孟子就已经深入探讨。
孟子的“形而上学”贡献:以天命观为核心的思想全新构想
孔子的天命观是对从殷至周“敬天事鬼神”传统思想的承认。但孔子在承认的基础上,主张不要过多关注,并极力把人们的眼光从对“天”、“命”、“鬼”、“神”的关心上,拉到了现实社会生活中来,主张“尽人事”以应“天”事。
但孟子在这里,却比孔子走得更远更深。孟子删除了孔子天命观中残留的人格神含义,重建了整个道德信仰,将“天命观”应用到人们日常生活指导中。
孟子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至而至者,命也”。意思是,不做而成是天意,不求而至是命数。
在这里,孟子与西方以《圣经》为核心的神学观念高度一致:即相信“天(神)”掌管世间的一切。
不过,在实际操作上,孟子又脱离了《圣经》神学观对人生的主导性,而更趋近老子提出来的“无为”思想指导理念:让人在对待事物的过程中,抛弃自我喜好、私心等私我干预,即“顺受其正”。
也就是说,我们要相信天命对人有一个好的安排,但人在这其中有不能有私心、妄为、邪念干扰,而是要顺道而为,坚守善良。由此,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在这里,孟子将现实与理想、唯心与唯物很好的结合起来,为人类提供了一条生机勃勃的路径。
在此我们有必要深入思考一下,孟子为什么要突破孔子对形而上学的回避,迎难而上呢?
我认为,孟子可能已经发现,如果单靠人性来完成道德的自我教化,存在着许多无法跨越的障碍,比如在“生存考验”和“名利”面前,如果人没有对“举头三尺有神明”的敬畏,人很容易走入“伪君子、假冒伪善”中做出欺名盗世的勾当。
那么,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体系就根本不可能实现。甚至,整个社会就会滑入“弑君、阴谋、唯利是图、怨气横流”等恶性循环之中(事实上,当时的社会已如此,所以孔子才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换句话说,如果没有神性在看不见的地方吓唬着人心,人心就可以无法无天、为所欲为。
但可惜的是,孟子的“天命观”只是浅尝辄止,并没有形成一种道德信仰体系,也没有像西方《圣经》那样,在摩西之后,有无数的圣贤来发展其道德体系,从而为西方文明的近代发展注入了“信用”体系。我们知道,金融的发展,第一必备条件就是社会信用良好。这是西方工业革命得以迅猛发展的基础。
不得不承认,在这方面的建设,曾经我们有太多的“不在意”了。而实际上,就道德理论体系而言,孟子的道德体系并不亚于西方道德体系,只是我们没有早些将其系统化、完整化、深入化。
孟子的“性善论”:为陆九渊与王阳明的心学开启了活水源头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就是“天”,他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他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
由此,孟子发展了“性善论”学说。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最核心也最著名的论点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这一理念与荀子提出来的“人之初、性本恶”成为了哲学界两大终极命题,对后世哲学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
在此我们略为分析一下“性善论”和“性恶论”,我们不做对错的分析,只对两者对人类社会的建设性分析。我想,相对于“性恶论”,“性善论”更有益于人类身心健康发展。试想,假如人类整天处在互相防范、互相恶看的环境中,其心灵无疑是很容易扭曲、变态的。此外,如果我们回到自己的内心,问问自己喜欢什么样的感受,一定是友善、互爱、宽和的感受。如果人的本性就是恶的,无论用什么样的教育和环境,都难以将这种感受注入到人的内在之中。
孟子从“人之初、性本善”出发,进一步发现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种品德,由此孟子原创性提出了“良知、良心”这两个词。不过,孟子也指出,人的这些先天的“善”的品质会被后天环境所污染。所以,孟子又提出了需要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并从“求放心、寡欲、从大体,存夜气,养气和知言”六个方面,提出存心养心的心学理论逻辑。
简而言之,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人人都有个一个本心和本体,这个本心和本体就是人的良知和良心。这种本心和本体,不是别人给的,而是在我们出生的时候就有的,即良心天赋。为进一步说明道德的根据在人心,孟子用人有“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来加以论证。
所以,孟子强调,要对人性充满乐观和自信,那些不善的行为,并不能证明人性不善。他说:“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他们做了坏事,并不是人性不善,而是没有好好发现自己的内心而已。
清浙东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黄宗羲在研究孟子之后,断言道:“孟子的性善说足一条千古不易的真理。”
孟子的“性善论”,最大贡献就是在中国哲学史上开启了心学之路,宋代的陆九渊沿着这条路,提出“心即理”的概念,并进一步将心学思想系统地完善。而后明代的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又进一步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事上练”实用法则,带领心学思想走上巅峰。至今,心学已经活跃在全世界许多地方。
当然,心学体系仍然没有达到终极状态,比如虽然我们知道“天理”就是“良知”,“良知”就是人心的“本体”。但是人心的本体是什么?人心本体外的意念是什么?良知是如何形成的?良知在人类社会进程中又取到哪些作用?这些关于人心的意识结构,良知的内涵,良知的外延,以及良知的历史地位等等还有待研究。
因此我想,假如我们没有错过孟子那一千年,这些答案应该早就研究出来了。
孟子的民主思想:不亚于西方民主的政治思考
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提出仁政的理论,即“仁者无敌”。其主要表现在“省刑罚,薄税敛。”他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又说三代得天下都因为“仁”,或由于不仁而失天下。他强调国家的核心是发展农业,体恤民众,关注民生,他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进一步,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他还说“天子不能与天下与人”意思是天子没有资格将天下给人治理,他认为只有“天”才有资格将“天下与人”,这里的天指的就是民。在这里,孟子否定了当时普遍认为“天下是君主的”的意识,这其实已经是近代民主政治的特征:天下是人民的天下,天下只有人民选拔的人才能为管理者。
为此,孟子还提出了超前的民主政治方案:“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曰,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梁惠王上)也就是说,在选拔人才问题上,不是由君主个人的好恶来决定,而应该由国人来决定,这就是今天西方民主政治的特征。
梁启超先生就认为孟子这一思想具有西方近代民主的因素,他在《古议院考》中就说:“《洪范》之卿士,《孟子》之诸大夫,上议院也;《洪范》之庶人,《孟子》之国人,下议院也。”
此外,孟子还提出“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的理念,意思是一个国家要长治久安,必须保护产权,否则,如果人民对自己的财产没有长久永恒的权利。那么人们就会没有创业创新和努力赚取财富的决心,这简直就是另一个版本的《国富论》思想,也是西方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伦理。
然而,孟子并不像《国富论》那么简单和偏狭,他迈向了更高的层次,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指导思想。让人不是为独富独乐而追求,而是以“兼济天下”为理想,说白了孟子的政治思想不是“利益集团民主”,而是“天下为公的民主”。
其实,中国近年提出的人类共同体就有孟子的仁政思想。学者袁维杰和刘娟平在一篇论文里提到:“孟子的“仁政王道”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政治思想的精髓,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此外,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刘鄂培教授撰写《孟子大传》也曾指出:“2000多年前的孟子提出了天人和谐、均衡、统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和仁民爱物命题,还提出了一系列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具体措施。”他认为,应将中国古代关于天、人、自然关系的理论模式综合成一种更为全面完备的天人关系理论模式,以解决人类面临因生态平衡和生存环境破坏而产生的危机。
由此可见,孟子的政治思想其实要比现代西方民主更有大局观、更具有终极关怀。
孟子思想就像一座巨大的高山,现今我们才只是在山脚捡到几块石头而已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饮冰室书话》中评论孟子说:“白吕黎倡之,宋贤和之,孟学似光大矣。然于孟子经世大义,无一能言者,其所持论无不与之相反…自宋以来,有尊孟子之名,无行孟学之实!”
也就是说,虽然孟子所幸被后世名家发现挖掘出来,但其真正的思想,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从以上我们对孟子的几个方面深入分析来看,足见梁启超先生之言非虚。如果孟子以上的思想,即便只有一面能被发扬光大,中国文化之灿烂势必更加耀眼。
可以说,孟子就好比是一座大山,现今我们只是在山脚捡到几块石头而已。
所以,我认为中国错过孟子一千年,比丢了一万件国宝还要可惜。
但实际上,我们错过的不仅仅是孟子一人,中国“诸子百家”的辉煌时代,像孟子这样的人物我们有一打,且每一个人物都为我们贡献了无以伦比的思想智慧,但大部分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参考文献:
1. 孟子《孟子》
2. 司马迁《史记》
3. 王阳明《传习录》
4. 朱熹在《读唐志》《读荀》
5. 韩愈 《韩昌黎集》
6. 刘鄂培《孟子大传》
7. 胡克森《试论孟子的民主思想》
8.袁维杰 刘娟平《孟子“仁政王道”思想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意义》
(本文系余云开哲学教育研究室出品,今日头条云开书院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