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6 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的四大步骤

《奇特的一生》讲述了一种被实践证明能显著提高工作效率的时间管理法。作者格拉宁从柳比歇夫的日记入手,为我们讲述了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是如何运行的,分析了运用这种方法的四大步骤和五大守则。格拉宁在这本书里还原了柳比歇夫的一生,用真实的案例为我们讲述了这种被无数人追捧的时间管理法是如何一步步完善、改进,并最终帮助柳比歇夫度过有意义的一生。

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通过记录、统计、分析、反馈四个步骤,真实地记录下自己的每一分钟都用到了哪里,根据自己的能力合理规划未来的时间安排。此外,为了保证每个普通人都能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使用这个方法,柳比歇夫还提出了五大守则,顺应了人类“懒”的天性,通过劳逸结合实现更高的工作效率。 

第一部分: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的四大步骤

第一个步骤叫做记录,它是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的精髓。

在这个起始步骤,柳比歇夫在自己的日记中忠实地记录了每天把时间用在了哪里,这些记录的误差不超过15分钟。

记录这个动作看起来很普通,但这个步骤是柳比歇夫在不断的尝试中摸索并固定下来的。

作为记录的工具,柳比歇夫用的就是普通的日记本。从1956年以来,柳比歇夫的日记没有一天中断过。无论是在战争的年代中,还是在住院的时候,甚至连自己心爱的儿子去世的那天,柳比歇夫也一丝不苟地做了记录。

所有记录,每一年都是一模一样,这种记录甚至谈不上是什么日记。

每一天都是一篇短短的明细账,记着当天干过的事,注明用了几个小时几分钟。这些日记和往常我们见过的日记截然不同,这里没有叙述,没有故事,没有情节。他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因为在柳比歇夫看来,思考和分析,都要建立在一个基础上,那就是:了解。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时间都运用在什么地方。

作为昆虫学家,他把自己的工作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需要创造力的工作,包括写书、做研究、写读书笔记、写信。

第二类是与科研工作有关的其他工作,包括讲课、参与学术讨论会、读文学作品等等。

他每天只合计第一类工作耗费的时间,一般是六小时左右。这六小时里的每一分钟被用到了哪里,都可以在他的日记中查到。

一开始的时候,为了记录时间用到了哪里,柳比歇夫常常需要看表。

坚持使用这种记录时间的方法几年之后,他竟然慢慢拥有了一种能力,那就是:不用看表也能知道自己在某件事情上花费了多少时间,并且啊,这误差不会超过五分钟。根据他的一位朋友回忆,有一次他们两个人一起散步,一路有说有笑,聊得非常开心。

在散步的过程中,柳比歇夫一次也没看过手表,可是啊,柳比歇夫在自己的日记中,竟然准确地记录了当天和朋友散步一共花了一小时三十五分钟。你看,这是不是挺神奇的?

就是这么通过长时间的习惯养成,柳比歇夫已经形成非常好的时间感。和其他人混沌过日子不一样,在柳比歇夫这里,时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不管是认真工作还是放松休闲,他都能精准地感知时间到底流逝了多少。

通过忠实地记录自己把时间用到了哪里,柳比歇夫得到了自己的时间账本。那么,这个账本该怎么用?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提到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的第二个步骤了,那就是:统计。

第二个步骤,统计。

每个月的月底,他都会把之前每天记录的基本工作时间加起来,并做好分类。

比如,他在某个月的小结中记录自己当月用在基本科研上的时间是59小时45分钟。

这59小时45分钟又根据工作内容的不同,分为校对书稿、研究数学、阅读日常参考书、撰写学术信件等类型。用在阅读日常参考书上的时间被具体到12小时55分。不过啊,柳比歇夫的统计到这里还没有结束,比如在阅读日常参考书这一项里,他又详细列出了书名、阅读了多少页,以及在每本书上耗费了多少时间,等等。

除了单纯的时间统计,柳比歇夫还会写下自己的分析,分析某项工作没有按照预定的进度完成,是因为哪些原因。


年度总结还不够,柳比歇夫还会以五年为时间节点,对自己的工作做一番总结和展望,思考整体的工作和研究方向。

现在你应该很能体会柳比歇夫是如何把“记录时间用在哪儿”这件事情做到极致了吧?当然,我们必须强调的是,总结非常重要。

如果只记录不总结,时间管理就是一句空话,在这一点上,柳比歇夫同样做得非常出色。比如,在某一年的年终记录里,他记录道:游泳43次,同朋友、学生交往共计151小时,娱乐一共65次。接着是一张清单,列举了他看过的戏剧、电影、展览,听过的音乐会。

你看,通过认真统计时间被用在哪里,柳比歇夫积累了关于人生宝贵的基础数据。那么下一步,他还会怎么做呢?分析,是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的第三个步骤。

第三个步骤,分析。

应该说柳比歇夫的时间管理法,并不是从诞生之日起就尽善尽美的,而是通过对时间分配方式进行仔细分析、不断试错,才固定下了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在起步阶段,他做了许多种尝试,看自己在一定时间内到底能干多少?哪些工作方法最适合自己?


柳比歇夫有着异于同龄人的稳重,他并没有急于突破自己,而是谨慎地试探着自己的能力极限,在一次次的尝试中更加准确地认识自己。

最终,他形成了一套集时间记录、总结、规划于一体的系统化工作方法,对精力和时间进行两个维度的管理。

如,在某一年的年终总结里,柳比歇夫提到了“自己这一年经常生病”,所以反映在日记里,他用在工作上的时间就比较少。而相应的,阅读非工作类书籍的时间就增加了很多。这同样是对时间的一种有效利用。

如果说前面的三个步骤侧重于认识时间、理解时间,那么最后一个步骤就更侧重于怎么样运用时间了。这第四个步骤,就是反馈。

第四个步骤,反馈。

在经过记录、总结、分析之后,柳比歇夫会制定下一时间段的计划,根据现有的完成情况,来决定在下个时间段里每个方面要花费多少时间、达成哪些目标。在柳比歇夫眼中,反馈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环节,因为它不仅意味着坚持,还意味着恰当的放弃。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啊,和其他科学家一样,柳比歇夫也是个非常有好奇心的人,每当碰到有着无限诱惑力的新知识、新技能,他也会无法控制自己。但如果这样的话,又怎么能保证这些兴趣和自己的时间管理不发生冲突呢?其实兴趣太多从来就不是没有时间的理由,最关键的是要学会取舍和放弃,这样,就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精力的集中。


上边就是我们说的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的四个基本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记录,也就是尽可能准确地记录时间被用在了哪里;

第二个步骤是统计,也就是以每周、每个月或每年为单位,统计每件事情占用了多少时间;

第三个步骤是分析,也就是分析在过去这段时间里,哪些运用时间的方法是高效的,哪些是可以改进的;

第四个步骤是反馈,就是根据自己分析得出的结论做出改变,让自己更有效地利用时间。

其实他的这些方法是非常容易被模仿的,只要你有计时器,就可以从现在开始记录自己在每件事上花费的时间,然后开始总结、分析、反馈了。不过,这里有几个要点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首先, 是记录的及时性。不要连续做了好几件事情再回过头来一起记录,要一事一记。同时,要保持时间记录的真实性、准确性。柳比歇夫因为数十年如一日地记录,已经对时间有了本能的感知,所以能够准确地判断自己在某件事上花费了多少时间。对于我们刚开始试着使用这种方法的人来说,可以尝试用手表、手机计时器等工具辅助一下,只要保证记录的误差不要大于15分钟,就可以了。

其次,选择记录的时间段要相对固定,并且有代表性。如果你要记录自己在某项相对重复的工作上花费了多少时间,最好是在每天固定的时间段来做这项工作。

因为从长期来看,人在固定时段的状态是相对稳定的,如果你每次做这项工作的时间段都不一样,那么分析这些数据得出的结论,就很难有参考价值。

最后,你还要根据记录情况,及时调整时间分配计划。在每周或每月总结的时候,要找出上一段计划中,实际消耗时间与计划消耗时间之间的差额,然后结合自己的工作效率,重新分配下一段时间。当然了,再好的方法都是由人来执行的,所以,坚持是在时间管理方面必不可少的品质。

这四个步骤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可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持续精进,螺旋式上升。关键要点分别是记录的准确性、及时性、代表性、及时反馈和贵在坚持。

你可能感兴趣的:(Day16 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的四大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