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西窗,枕水人家

—乌镇游记

来杭州两年,游览范围还局限在西湖。不能等到毕业的时候才发现,在最好的年华里,不仅没做出什么成就,连最初期待的旅游都未曾实现。就像北岛在《波兰来客》中的慨叹:“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碎的声音。”多少遗憾,都是因为清醒得太晚。

幼时常常读到描写江南的文章:乌镇无旱路,十户一船云云。便以为住在水乡的居民出门真的只有靠划船,人家屋舍相连,两面环水,门口是小小石梯,下方拴着小船。

今日才真正得以窥见它的全貌:斑驳古旧的白墙,黛青的瓦,修旧如旧,古色古香的建筑别有一番历史韵味。建筑物之间密密相连,木制的门窗上面雕刻着简洁的花纹,修复做到了极致,连垃圾箱都是木制的。不时有游客探着头往屋子里面张望,主人家吃饭或者小憩都被当成景点观赏着,但一切自若。

水中游船往来不断,身着橘色显眼外衣的船夫立在船头摇动着桨。青石板小巷纵横交错,每隔几十米就有与主巷道垂直延伸的巷子,两边铺陈着长椅供往来游人抽烟休憩。十二个碧水环绕的岛屿,七十二座“廊腰缦回”的拱桥,西市河两岸长廊枕水相望,老街与长弄交织——看似江南任何一个地方皆可以人为修建出如斯景观,但它的历史,它的故事却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

小巷深处有更窄的巷子,仅仅足够三两人并肩通行,不由引人浮想联翩:走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会否遇见从诗中走出的,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收了伞两相侧身相让,点头致意,散了的芬芳弥久,氤氲着朦胧幽微的梦。

阡陌交通的巷子让人迷失了方向,不知从何处起始,便只按着门票上的景点一个个找过去,百床馆,民俗馆……跟团游客一批批走过,导游挑几处有特色的陈列进行讲解,走马观花。或许是接触久了,导游们已经对这些景物审美疲劳,赶考一般的往前走。慢悠悠的赏玩旁听,我并不试图跟上他们的节奏,这也是一种自由,反正总有人“前赴后继”的进行讲解

站在第一展厅的近代带镜红木花罩雕花床前,听见这样一番话:“很容易可以知道这床是近代作品,两边的罗马柱是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床上镶嵌三面心形镜子,劝诫人不要三心二意……”早在中国唐朝的时候,罗马柱等建筑元素就广泛传入中国了,罗马柱并不算是近代的标志,但却听得所有导游都强加因果。若是不查资料,我也就把这些错误信息当成新收获了。还是不能迷信权威,不仅要自己有所判断取舍,还应该多查证。

第二展厅里有镇馆之宝——清拔千工床。历时三千多日,用工千余,精雕细琢,故此得名,当之无愧的工匠精神之代表。大家似乎都更喜欢从前的日子,那时朱家兄弟愿意为一个承诺花费一万工时打造“万工轿”,那时曹雪芹“增删五次,批阅十载”才写出《红楼梦》,却并没有期待立竿见影一战成名。那时牵了手便祈愿白头偕老,不会反复对比,朝三暮四权衡利弊。正如木心的《从前慢》描述:“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如今事事讲求效率速度,心态浮躁,享受生活便利的同时却又不免失去了许多珍贵。唯有在这古镇寻得片刻安稳,享受“虚度时光”的美好。

第三展厅大多是休闲实用的床。彼时祖先们用来待客的嵌云石三屏罗汉床罗列堂前,红木镶嵌云石点缀,大方灵气。一位身着红色印花齐胸襦裙的姑娘向同伴解说:云石中镶嵌着山水图案,显示着前辈们对保持心中山水的渴望。突然想起《半壶纱》里一句歌词:倘若我心中的山水,你眼中都看到。每个灵魂都是丰富多彩的,只是极少数人才真正看到,所以遇见一个灵魂契合的人是那么难得而又值得期待。高山流水遇知音,“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遇见汉服同袍,彼此点头微笑致意,心中说不出的感动。

在这个江南小镇里,游客的衣着打扮都变得古朴文雅起来。随处可见身着坦领半臂襦裙,盘领圆领袍,曲裾,各种汉服形制的同袍,以及穿着旗袍撑着油纸伞的女子,她们画着精致的妆容,温婉婀娜,步步生莲,装饰了乌镇的窗子,点缀了游人的梦。

再往前走,便是民俗馆。这里展现了过去江浙一带婚丧嫁娶祭祀祝寿节日的仪式。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婚俗馆那顶花轿:古时姑娘豆蔻年华便已待嫁,江南女子又生得娇俏玲珑,所以花轿也显得袖珍。多数新人此前素未谋面,入洞房后才得见“庐山真面目”,彼时新郎需用秤杆拨开新娘的红盖头,取义“称心如意”。

祭祀的桌前摆放着橙子,苹果,石榴和甘蔗,寄托着成功平安,儿孙满堂的祝愿。摆放数量都是单数,是因为人们约定俗成:单数为阴,双数为阳。那悬挂在房梁上的鱼儿被红色纸片蒙着眼睛。导游解释道:祭祀用的都是活鱼,离开了水就会挣扎,加速氧气消耗。但如果蒙住眼睛,它们就会安静下来了。一场成功的祭祀,需要等到祭祀仪式结束后将活鱼放生,以祈求“鲤鱼跃龙门”的吉利。

出了东栅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寻声找到花鼓楼台表演的艺人。只见各人手机摄影设备齐刷刷对牢高台,一门心思照顾着照片的质量,真正在欣赏的其实并不多,只觉传统艺术流传下来值得为人赞许称道。在翰林第,第一次现场观看这被称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皮影戏,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短短几分钟便结束,众人唏嘘,意犹未尽。

观众散去之后,向幕后探出头去观望,鼓起勇气问道,可否参观一番,前辈们欣然允诺,还热情讲解:制作影人的牛皮都是透明的,而皮带等牛皮制品是黑色,这是生牛皮与熟牛皮的区别。屏幕后方桌子上有现代音响设备,前辈说道:乌镇景区内表演时的音乐和人物对话都是事先录制好的,若是现场配音乐队伴奏,工程浩大。最后艺人大叔提议小姑娘(我)手持“影人”表演,他帮忙拍照,汉服与皮影都是很有文化底蕴的艺术,很是相衬。这般近距离殊遇,倍觉不虚此行。

皮影戏隔半小时还有一场,原本打算看第二遍,一不小心就拐出了景区。一张票只能进一次,没有回头路可走,后悔也无济于事。多像人生,始料未及的分散流离,从来不给充分的机会告别。在尚且能够欣赏的时候,一定要把握机缘,不留遗憾夜宿心中。

夜景大约六点开始,星星点点的光洒落在湖光山色之间,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篇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白天显得质朴宁静的小镇,在光影的衬托渲染下变得繁华热闹起来。小孩子提着花灯追逐嬉戏,穿梭在街头巷尾。几棵四十五年的泡桐大树岿然不动守护在河畔,晚风轻抚,说不出的安宁与惬意。别看小镇熙熙攘攘与世无争的模样,却简直要一口吞噬掉人倚马仗剑浪迹天涯的梦想。夜更深时,斑斓的光线将小桥流水的轮廓勾勒得更加清晰明媚,游船密密缝合,也成了独特的风景,据统计西栅景区内共有150艘游船。桥畔是最佳观赏点,游人如织,景区工作人员在桥上不住地招呼着众人勿久作逗留。

水剧场有座桥断裂只剩下一半,游客纷纷打趣:这才是真正的“断桥”。临水搭起的古朴空旷圆台让人充满想要靠近的意念,奈何现实无从近身:“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由于买了当天回程的车票,浮光掠影,未能尽兴,仓促走览了一遍就赶往车站。匆匆道一声再见,但其实我们都还没有学会,如何说再见。

记得有位朋友说过,旅行是很能开阔人的眼界的。如果说,不读书而行万里路也只是邮差,那么未曾游览世界锦绣河山而读万卷书也只是书呆子。千百年前的古诗词散文中,也可看出文人墨客们游览的踪迹。意识总是依赖于存在,若未曾身临其境,怕是怎么都走不出前人所叙述的框架。

你可能感兴趣的:(烟雨西窗,枕水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