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2 “忍辱”就需要忍气吞声吗?

以前常和孩子、同事一起背诵稻盛先生的《六项精进》,即:1、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2、要谦虚,不要骄傲;3、要每天反省;4、活着,就要感谢;5、积善行,思利他;6、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虽然经常背,但改变却不明显,于是试着去践行。在践行的过程中,发现其根源来自佛家的六波罗蜜,于是又找到六波罗蜜,即:1,布施;2,持戒;3,忍辱;4,精进;5,禅定;6,波若智慧。在学习过程中,结合日常问题,发现其中对我帮助最大的一条即:忍辱。

之所以“忍辱”很重要,是因为纠结、内疚、悲伤、愤怒、恐惧、消沉等负面情绪是每天都有可能出现的,而其出现的原因,往往来自那些看起来“不太好"的人和事。

而理解并践行忍辱,就是帮我们重新认识这些“不太好”,它并非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忍辱负重”。因为每次谈起忍辱,人们总会讲出诸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以及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但是,那些古人遭遇的故事,离我们实在太遥远了,一般情况很难碰到,所以实操性不强,故作用也不大,这也让我们常常曲解“忍辱”二字的意思,以为忍辱就是要忍受委屈,遭受误解等等,看起来有点儿苦大仇深的意思,然后不理解的人还会来一句:凭什么啊!

是啊,凭什么啊!凭什么让我“忍受屈辱,忍气吞声”啊,老子不干!因为对"忍辱"二字缺乏正解,才会有如此反应。

所谓忍辱,其目的和表现并不是忍受来自外界的侮辱,也不是容忍他人的过错,更不是把气都咽到肚子里,而是平息和改变因为外界人事物带来的内心纠结、内疚、悲伤、愤怒、恐惧、消沉等负面情绪,让我们以另一种方式去应对日常。

以我们自身为例,因为我们是做食品的,常会有顾客给我们各种产品和服务方面的反馈,这些反馈有积极的褒奖,也有不满意的建议和意见。遇到褒奖没问题,一般人都会高兴,而遇到表达不满的评价和建议时,我们的心态,便源于对“忍辱”二字的理解和应用。

遇到他人负面评价或建议时,我们的心境是怎样的呢?它大概可以分为几个层级,而这与评价是否客观以及建议是否正确没有关系。

1,心生抵触,忿忿不平,自我保护甚至对对方发起责难;

2,心生抵触,忿忿不平,自我保护并表示沉默;

3,心生抵触,嘴上承认,内心不服;

4,心生抵触,同时反观自省,并安慰对方;

5,没有抵触情绪,为他人发现问题而感谢对方,并积极的处理和改善;

6,因为他人帮自己看到了“后脑勺”,而发自内心的感到高兴,并真心感谢对方,做出让对方感动的事情;

7,内心平和,以语言和实际行动对对方表示感谢,马上反思并改正过错。

反观一下自己,我常处于第3-5层级,偶尔也会进入第6层级,偶尔也会掉到第2层级,甚至第1层级,但极少进入第7层级。而一个人真正的智慧,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它就反映在我们遇事的心态上。正如《大学》所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一旦我遭遇环境些许变化,便“心不静,心不安”,就很难生出真正的智慧,做出正确的选择和行动。所以,请用上面这个表现层级,自测一下,自己被“辱”时的心态,会有帮助。

当然,“忍辱”的含义,远不止以上我所说的例子,包括疫情带来的各种艰难,也需“忍辱”,它可概括为是我们面对痛苦和磨难时的态度,具体来说,分为“忍”和“辱”两部分。

算了,这样说下来没完没了了,自己事上练习吧,吃饭去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4-02 “忍辱”就需要忍气吞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