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与“想到”

“看到”与“想到”

文 | 李克富

众所周知,两百多年前牛顿看到苹果落地这一无数人都曾见过的现象却想到了万有引力的存在,从而成为彪炳史册的伟人。比他更伟大的是惠能,他在一千多年前就超越了能见和不能见到的“幡动”和“风动”,启发我们想到了“心动”!

我始终认为想到是比看到更高的层次;一个人的深度,体现在想到而非看到。这也就是我所强调的“见他人所不见”的内涵。

那么,看到昨天早晨我所提供的那个段子,不是哈哈一乐并在朋友圈转发,而能够想到银行职员、保安、大堂主管、警察、行长不该集体戏耍一个可能的精神病患者,并进而想到这可能是某位别有用心的人以此表达对银行系统的攻击——顺便也“黑”了警察一把,或者继续联想下去,进一步分析可能存在的人心之险恶……是不是就多么深刻?

诸如此类的问题会经常盘桓在我的脑海。如果我俩认识,您一定不会觉得我如此思来想去,经常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却又常常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只是因为吃饱了撑的。要知道,被一群心理咨询师学员称为“老师”并非像一般的师生关系那么单纯,相互之间时刻都离不开斗智斗勇,如果不能在自己走过的路上反复挖坑并设法将学员诱导入坑中,分秒之间就会被超越。

彼时彼刻我也会说什么“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之类,但心里清楚,这不过是被学员打败之后以“合理化”的方式自我防御罢了。

今晨打开手机,见一位学员给我的微信:“我琢磨着您老把一个老段子拿出来并引导我们阅读,还取名为人文情怀测试,一定没怀好意。那就是个普通的段子,所谓人文情怀的缺乏只是像您这样的人赋予的意义:不是我们缺乏人文,而是您人文泛滥!正如您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的,别管说者有心还是无心,只须牢记听者必定有意。”

我的确说过:一个心中无意的听者不可能听到、看到、想到任何有意的东西,言说者所言的任何意义都是言说者本人赋予的,而作为听者的咨询师会对言说者所言再次赋义!

这有点绕。可意义就是这样在我们自己的头脑中“绕”出来,并和别人联系到一起的。

这位学员显然看透了这一心理事实,因此便轻松绕过了我所设下的陷阱。

那只是一个普通的段子,是我将其扣上了“人文情怀缺乏”这样的大帽子,并东拉西扯进行了瞎联系。“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留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其实看到的不过是同“一部《红楼梦》”而已。

今晨可以公开我故弄玄虚设计“测测您的人文情怀”这一陷阱的初衷——没想到能被识破。

在和咨询师学员交流过程中我发现,多数人具备由“看到”继而“想到”自己所学的能力,其结果常常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以至于削足适履、野蛮分析。岂不知,有时候我们看到的就是看到的,没必要去过多联想,在咨询过程中只需像镜子般为求助者映照一下就足够了。

那赵家的狗看你两眼,只是一个偶然,那只狗不会去想“不然”和“何以”。至于“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之类,全是狂人想出来的。

OK!听我啰唆完毕,放下道德、伦理、价值和审美等,再去读读没有我诱导的段子,估计您就可大笑出声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到”与“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