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7.崔颢《行经华阴》

017.崔颢《行经华阴》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树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傍名利客,无如此处学长生。


崔颢的作品最有名的,也最喜欢的是《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本诗应是天宝年间二次进都时经过华阴县时所作,他“行”往何处?也就是尾联有所指的名利场——长安。在到长安之前,面对山河,心有所感,写下此诗。

全诗前三联写景,尾联以反问抒情言志,和一般的律诗结构倒不相同。

一岧峣先整体上概括华山的险峻,随后以鬼斧神工的三峰似乎来自天外印证它的险峻。首联的视野由整体到局部,突出了华山的整体气质以及局部的风貌,都让人震撼。其中的练“俯”字从华山的视角俯瞰长安,更显出华山之势。

颔联的视角再次发生转移,由平视武帝祠到仰视仙人掌,落点在于祠前掌上“云销雨霁”的自然美景,由于把它们置于祠前,尤其是险峻的仙人掌这一华山最为险峻的山峰上,使得景尤为壮阔。

前四句是诗人眼中的实景,整体上壮阔不已,气势非凡,又有清新无比的自然景观,赏心悦目,赏心应该换位激荡人心才是。

颈联在前四句的实写基础之上,产生幻想,又加入了神话因子。一枕字拟人化地写出黄河像是枕与秦关之上,凸其势与险。一连,不禁连的是神灵的祭坛,更是前面的华山、三峰、武帝祠、仙人掌峰等周边景观,尤其让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横向上连接了这诸多壮丽之景,在纵向上联结古今,显示诗人的超大格局,无限的视野与胸怀,面对山河,激荡他的壮怀,于是自然引入尾联对遁出人世的期待。

尾联以特别的反问句问和他一样赶往京城寻求名利的人,其实也是在问自己,与其像儒家那般追求世俗名利,不如遁入道家,远离世俗与名利,徜徉于这山川自然之间,岂不美哉?虽然这种心理可能是受当时道教盛行有关,但毋宁认为这是诗人在面对着大好河山之后,自然生发出的想法、感慨。今天去各个景区旅游时,尤其是看到那些山啊水啊树啊木啊,你不想亲切之,隐居之?反正我想。“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方是!

诗人一幅幅壮景,思及古今,心生超脱之意,这是对自然的皈依,也是一时对现世的逃遁。也只是一时的,写罢诗,还得继续前行,朝着可以为他带来名利的“咸京”或其他地方。

你我皆为诗中人。

2020年4月21日星期二

你可能感兴趣的:(017.崔颢《行经华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