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与永恒》有感

    第一次了解李政涛教授,是他来艾瑞德学校讲“名师大讲堂”。瘦瘦、高高的他,有着一股学者的雅风,首印象就很好。

  李政涛教授的讲学和别的学者都不同,他的讲学课件不是提前做好的,而是在讲学中讲到什么,在电脑word中就打上什么字。打完字后细细的手指轻轻一抬,像是钢琴家弹钢琴一样优美,惊艳了全场听众,当然,对李政涛教授的课也更感兴趣了,听得很是认真。

  近两个小时的课在很舒服、很享受的过程中即将结束,李教授打了很多文字,排版很整齐,在结束语后,李教授关闭word后,显示“是否保存?”在我看来,当然得保存啊,这是一节课的成果啊,回想时也是一种积淀和经验。可是李教授点了“否”,当时全场观众,掌声响起,持续很久,钦佩之情不以言表,都在惊讶的说:“不可思议。”“太震撼了。”

    对李教授的钦佩之情也是从那时开始的。一种方式、一个动作、一种态度,就收买了人心。多简单。但是背后又有多少的辛勤付出。

    放寒假前,学校送给每位老师一本《教育与永恒》的书,作者是李政涛教授,哈哈,又可以和高人聊天,又可以品读教授风雅的学识了。

    整本书如散文诗版的语言,把严肃的、深刻的教育理论讲的如此和风细雨。此书深蓝色的封面,给人一种深邃、悠远而静谧的感觉。

  《教育与永恒》就如一盏灯塔,指引教师困惑的教育生涯。在这本书中对我感触最大的两点是“追问教育”和“空间中的教育”。

    李教授在《追问教育》章节中说:“‘教育’是人类最大的难题,这不仅仅是因为教育面对的是人,而是‘人’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难题。有人说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有两件,一是把你的钱装进我的口袋;二是把我的思想装进你的头脑。

    教育之难,在与要把人类已有、教师头脑里存有的那些最好的思想、经验和知识‘装进’学生的头脑里。

    ‘装进’不是‘填进’,也不是‘装卸’的‘搬运’,而是‘转化’。

    教育即转化。

    教育者有自己的想法或思想,但不能自言自语,他得让自己的所思所想变成受教育者的所思所想。

    教育之难是转化之难。”

    是啊,教育之难是转化之难,教育就是转化,多么真是的话语,这一定是当过老师的人才能说出的话啊。我自己深有体会。

    还记得我转化班级里的一个潜力生时付出了有多少,不仅牺牲课余时间给他补课,还一边鼓励着他,有点进步赶快给他买点小零食作为奖励,真是“打一巴掌揉三揉”啊,当然,他自己也很争气,转化有效果,双方都很高兴。不过,现在想想过程还是很煎熬。

    我向来都相信付出都会有收获的。事实也在证明。

    本书中最令我感动的是“空间中的教育”。

    与教育即转化一样,教育空间里也蕴含着转化:把自然空间转化为育人空间。这种转化的实质是“改造”:对“自然空间”的教育化改造,这是教育目标、教育计划的一部分。

    空间与能力有关。

    设计教育空间,需要教育想象力。

    想象总是与细节联系在一起。

      空间细节与教育细节更会交织。

      文中,李教授提到:“雨天里,校长带着我在楼道里转悠,骄傲展示各种设计和装置,我的脚下却频繁打滑,整个身体摇摇欲坠……,我踮着脚尖,如履薄冰式地行走,头脑一片空白……”读到这里,我都替李教授捏把汗,心揪的难受,只害怕李教授“啪”的一声摔倒。哎呀,那么儒雅的一个人,难以想象摔在地上的场景……

    这一点,我们学校就做的很好,学校的装修很高大上,地面贴的是地板砖,看着很干净、整洁,但是一到下雨天、下雪天或者遇到一点水,地面就秒变“滑冰场”,学校发现问题后,立即召集后勤部,在学生经常出入的走廊、空地部分,都铺上了塑料地垫,既好看,又安全,同学们也能大胆的奔跑、玩耍,自然生长。

    细节决定成败,空间既是“情境”,也是“意境”。有了“情”、“意”的灌注,空间“不空”。

    正所谓“空间不空,人在其中。空间不空,育在其中。

    从“追问教育”到“空间中的教育”,既要教师付出时间和精力,又要付出用心和真诚。一个用心的学校,学生一定有满满的安全感。

    教育也就永恒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教育与永恒》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