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婆出租中》感受孤独

本以为会是一本和《外婆的道歉信》一般的治愈系书籍,适合用来温馨周末的闲暇时光。然而,阅读的乐趣之一就在于,永远不要被书名误导——一如《时光小旅馆》一般。

这的确也是一本治愈类书籍,然而远不止简单治愈那么简单,书中探索更多的是关于孤独,如何与他人建立联系,而我今天想要说的,则是,关于死亡。

书中两条主线:

年轻贫穷的牛津大学在读博士,双向性者,探索的是小众的意大利文学,在贫穷的压力之下,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年老的诗人艾达,在丈夫迈克尔过世后,感受到了自己的与世隔绝,于是尝试创业“出租外婆”,以此来与整个世界产生连结。

两个孤独的女人,就这么相遇了,彼此慰藉,彼此相连。

很美好的故事,却不是我想要阐述的重点。原本我准备看完就算了,但今天被一个书籍推荐的笔记触动到了,让我联系到了这本书。

书单推荐的笔记,主题是死亡。

我想到的,是丈夫去世后,孤独的艾达。

死亡的主题似乎一直笼罩着我,如果是欧文亚隆在,不知道会不会把我身上的诸多问题,通通定义为“对死亡和衰老的恐惧”——总觉得非常有可能——我的确很想要知道,当死亡降临时,我会如何?

认真地问了自己一个问题:我孤独吗?扪心自问思考了很久,得出结论是:虽然有时候一个人呆着会有些许孤单,但我似乎并不觉得自己孤独。在我的理解中,孤独更多的是一种状态,寻求理解和支持而不得。独处时其实很少会觉得孤独,孤独往往应该发生在人群中,“这世间悲喜并不相通,此刻我只觉得他们吵闹”,嗯,似乎有那味了。

可是我为什么不觉得孤独呢?我其实,一直觉得自己很无趣: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私宅,总是一个人窝着,甚至和别人相处时都找不出什么有意思的话题,较真又认死理。我其实觉得,自己很像《刺猬的优雅》里的门房太太,把自己裹在门房的套子里,大脑随意放烟花……

很诡异的比喻,但感觉很像我。我的脑子里充满奇思妙想,动辄躲在书本的世界里逃避现实,几乎从不主动和其他人交流,工作生活按部就班。长这么大依然把所有的想法心思表现在脸上,没有学会丝毫的圆滑世故。

这样的我,自我都感觉很无趣的我,居然从不觉得孤独,不知道会不会有人觉得世界不合理。

没有人有义务透过我的外表,来了解我的内在如何。所以我对任何人似乎也都不存在这样不切实际的期望,大概是因为从不指望被人理解,所以我才可以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了自己思想上的独立、以至于感受不到孤独?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外婆出租中》感受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