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抄袭作文,我该怎么办?

学生交来的作文,我一眼看去便知是抄的。

学生抄袭的来源多种多样:有抄作文书的,有抄名家作品的,有抄百度知乎的。而我也练就了一双法眼,总能一眼就洞穿他们的手段。

接下来,我该怎么办?

因我年轻时嫉恶如仇,特别看不起虚伪功利的行为。一旦发现学生抄袭,或严肃谈话,或全班批评。对于统考改卷时发现抄袭的学生,虽鞭长莫及,但心中甚鄙视之。总之绝不姑息。甚至,有一次,在中考评卷时,我发现明显抄袭的作文,正当我要痛下杀手时,评卷组长对我说……(不,我不能说!)

后来,随着自己逐渐成熟起来(不害羞!),对学生的了解与体谅也多了。遇到抄袭的现象,我就分数打得稍低一点,在讲评时委婉地暗示一下,不再直接地揭发,让学生出丑。但抄袭的同学,明明是我的课代表,或者是一个很平日很喜欢语文课的学生。他明明很渴望通过这“别样”的发挥来赢得老师的青睐与同学们的欣赏,而这希望却落了空。于是,他便知道我知道了,我也知道他知道我知道了。结果,他与我之间便有了一层无形的隔阂,而他向上的动力、学语文的兴趣亦日渐丧失。

或许正因为类似的体会逐渐增多了吧,我觉得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动力,比维持一个暂时而无谓的公平更重要。于是,我便让自己最大限度地默许了抄袭的行为,将抄袭来的作文与其他作文等同赋分(其实分数都差不多),在讲评时,也同样地点评三五语。表面上大家都各得其所相安无事了(学生完成了功课,我完成了工作,大家的感情还是那么好),但我的内心仍有着说不出的别扭和困惑:这样做对吗?这真的是为他好吗?

前日,科组长让我准备一节作文课,主题为“选材”。我一认真起来,完了,就又陷入了思考。

所谓选材,关键有二,一是“选”,一是“材”。材是选的前提。学生首先要有“材”呀。然而现实明明是,学生写作时毫无材料,头脑空空,无所用心,肚里一堆过去背过的、抄过的陈词套路,然后再经一番痛苦的拼凑,终于交了上来。当然,也有写得较好的,然后一篇作文通吃三年,每次大考就将其改头换面一番,呈交上去,得个八九不离十的分数,也真是屡试不爽也。

相比于此,那些在平日写作文时还肯去搜寻、抄袭以期出彩的同学,反倒体现出了更可贵的品质。他们心怀开放,勇于探索,大胆尝试,甚至抄到一些须改动处,还能别具匠心地等量代换。这些行动里边,不正隐含了一种积极的态度和创造的精神吗?写到这里我自己都不禁脸一红:第一次听到一个人把抄袭行为说得如此地清新脱俗,以至于我以前对抄袭者的打击简直近乎犯罪了。

这是真的——学生无材,你要他怎么选?今天布置一篇《是你拨动了我的心弦》,我跟你讲哦,隔壁班那女孩真的……不,我不能说!下回又布置一篇《老师,我想对您说》,讲真,老师,您想听实话吗?——看到了吧?所以,还是先背几篇典范作文,继续改头换面,一手交文,一手给分为妥。这既保护了我自己,又尊重了你。

其实,学生在写作初期,无论是素朴的生命感受,还是经纯化提炼的写作素材,都是贫乏的。此时,搜集大量的典范文章来抄写、模仿、改动,其实完全符合写作的规律。在这过程中,阅读、甄别不同范文的优缺点,是鉴赏能力的训练;模仿、改动其细节以化用,是语言能力的训练。如此反复再三,不论是素材积累、语感、阅读品味、写作经验还是兴趣和信心,皆可有实实在在的提高。

这诚然是一条学习写作的正路。

然而,是什么把学生逼到带有道德批判的“抄袭”之路上的?

孩子固然也有在考试中优胜的功利心,但主要的责任,仍当教育者来负。盖我们向来只给学生提供宗旨式的指点,而无有效的指导训练之法。又迫于应试,急求成功,便不假思考地将学生一举推进竞争之洪流,再简单地以分数宣判其命运与尊严。写作天资高的学生,或可游刃有余,从而脱颖而出;而大部分学生则只能苦苦挣扎,为渡苦海,各显神通——其委屈、苦闷、呼喊又有谁听?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语文老师都这样冷酷无情。扪心自问,其实真正的问题是:我们自己也并不真的知道如何写作、如何指导写作训练也。(说得好像你就很懂一样!)

因此,抄袭之行为,如果撇开为取得高分而不择手段这一动机来看,它其实是暗合写作之道的。只要我们能够正视写作的规律,理解消化,运用此规律来正面地指点学生、训练学生,那么,“抄袭”亦不会真的构成抄袭,乃成为写作训练之路上辩证之一环矣。

好,那就我们该如何开始学习写作呢?

对此,我也初步总结了过去的实践,草拟了一个“正确的写作训练法”大纲,如下:

前期,来料加工。

中期,组料加工。

后期,自由抒发。

尚未及深入思考,姑且以上述三阶段方便称之吧,下回再谈。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生抄袭作文,我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