巜语文教学之学理》读后感1

      用了近半个月时间,“连滚带爬”、“囫囵吞枣”似的终于硬着头皮将《语文教学之学理》这本学术论论文类专著“过”了一遍。之所以用“过”而非“读”、“看”,“啃”这些词,实在是不敢用,不能用。如果不是老师指定阅读书目,我实在是没勇气、没信心,更没毅力过它一遍。与之前老师推荐阅读的《课文科课程论基础》还在书架上蒙尘睡觉相比,我这次终于是进步了一点。

        枯燥乏味,艰涩难懂是王荣生教授这本学术著作给我的第一印象。第一辑我能看得下去的只有《语文能力的构成与取向问题》。虽然字都认识,真正看了后对语文能力的认识还是停留在“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认识上。文中讲“语文能力的构成”在语文课程研究中叫“语文课程目标”,二者是同质关系,只是所用术语不同。

        文中列举了我国从清末到现代不同时期关于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才知道原来我理解的教学内容“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就是课程标准,就是语文能力!难怪王教授的论文总是先从概念入手旁征博引的解释、比较一番后,才入正题,读者与作者不同频,所言用词一样,涵义不一样时,真的是无法交流,更谈不上理解!

      比较了古今中外的课程标准后,我也明白了为什么民国时期的教材为什么被很多人追捧,热评。1936年的《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的考查方法“复讲、问答、测试、默写或背诵”这些词更接近我们常规理解的语文能力。

      我还注意到香港的中小学语文课程中还有“思维、语文自学”的内容;新加坡华文课程新增“口语互动”、“书面互动”的内容;“加拿大、新西兰”等国,明确将“视读及展示”纳入语文课程。我特意百度了一下“视觉语言”的相关描述是这样的:

   

1
2

3


4

5

      了解了关于视觉语言的相关概念和例子后,觉得这种视觉化语言在我们平时的语文学习中也有体现,此如阅读时画思维导图,列图表,写作文时用“五感结合法”等,只是术语不同,要求不同罢了。

      当我读到“要哪种取向的语文能力”中将“急功近利只顾分数的应试教育,导致变态的阅读取向”一句时,有种五雷轰顶、信念崩塌的感觉。我们大部分语文老师平日里做的工作竟是教学生变态阅读?我们过去的许多做法都是错的?到底什么样的阅读取向和方法是对的?

      语文教学的方向和出路在哪里?作者只是从学理上帮我们擦亮了眼睛,指明了方向,告诉我们哪条路是错的,走不通,不能走。具体的出路在哪儿,专家们在探索,名师们在尝试,我们一线教师需要边聆听边探索边尝试……只要方向不错,哪怕前进一步也是进步!

你可能感兴趣的:(巜语文教学之学理》读后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