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苏氏风格——走进学习场景革命示范校 ——林红工作室巡研第二站学习感悟

2022年6月16日,深圳教科研工作室主持人林红校长、工作室成员吴校长、刘春景校长、光明区教科院陈西良主任、宝安区教科研杨涛主任、新疆友人等一行人齐聚龙华区华南实验学校参观学习,并在该校五楼会议室举办了《彰显育人为本的学校场景建设行动研究》开题报告论证会,诸位工作室成员受益匪浅,收获颇多。

在参观学习阶段,华南实验学校校长江坚,他不辞辛劳、汗流浃背地带领我们参观他的校园各处场馆,从一楼逛到五楼,他也一路解说到五楼,在近两个小时的参观学习中,我们所有人都兴奋异常,毫无参观一般学校的疲惫之态。江坚校长是一位80后校长,他的年轻和活力、他的时代感和创新力、他的“教育学即关系学”的理念和人文精神已然充分融入到了华南实验学校,譬如,他将一辆“巡逻车”改造成立流动图书室和讲故事的场所,取名为“哈哈故事”;他结合华南物流的在地资源,将三个集装箱拼接改造,加以古典化装修,变成了“一场多用”的心理教师办公室、心理教室、多学科课室和学科实践活动室,并命名为“幸福始发站”;他独创了“果实银行”,将传统的校内小卖部放到一辆集装箱车上,里面摆满学生喜欢的商品,创立了“华实币”兑换体系;他大胆地将美术教室改造成融博物馆陈列、手工坊、图书馆于一体的美术馆,让学生沉浸在艺术世界里动手动脑动情;他和“字在生活馆”的相关公司合作,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将“字在生活馆”建在学校里,并将其校本化,围绕“活字印刷术”、字的演变开发特色场馆课程;他和“种子博物馆”相关社会单位合作,在校内建设了“种子博物馆”,并和校园屋顶“农场基地”课程关联,形成了“多场联用”的课程体系;在校园的一角,我见到了一片水池和几只活跃的小鸭子,“春江水暖鸭先知”,水池因鸭的存在而拥有了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站在这样的场景里,我仿佛回到了乡下,养鸭养鹅,怡然自乐,教育即生活,有鸭子的校园太少见;他将创客实践室建在集装箱里,别具匠心地将创客设备和桌椅布置成码头工坊的形式,开设“桥梁工程师”的精品创客课程,让学生有工匠角色感;他在科技馆走廊入口处,自己原创了光电一体的触摸式门廊,将电子cpu、星空图等理化生科技元素融入其中,让学生体验到科技的魅力。


华南实验学校的场景创新太多,太亮眼,令人流连忘返。这是一所李镇西笔下的“春晖学校”,这是一所杜威“做中学”的学校,这更是一所苏霍姆林斯基式的学校。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十分突出实践,突出学校与社会接轨,突出“人学”,突出情感教育,突出综合性、体验性、创造性、审美性。苏氏风格,在华南实验学校一览无遗。华南实验学校的所有场景设计与建设,都指向了素质教育,指向了五育并举,指向了学生核心素养,指向了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和谐统一。在当前应试教育大行其道、师生分分必争的扭曲环境里,华南实验学校像一股清流,流进我们的心中,震撼我们的心灵。教育为何?教育何为?如何实现升学应试与素质教育的平衡?华南实验学校无疑触动了我们麻木的心,提供了一种思路。“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江坚校长的所有做法,都是全新的,匠心独运的,可以归纳为“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敢想敢做”。他除了有卓越的校园场域硬件和文化设计能力,他还有“仁爱之心”,他自掏腰包让学校里一个特殊学生在学校一些岗位上“勤工俭学”,给厌学学生一种呵护,一种出路。李镇西写过一本书《教育的100种可能》,江坚校长正在实践这100种可能。江坚校长的场景建设,很彻底,很实用,遵循了“博古今”的时间轴、融中西的空间轴、赢未来的成长轴原则,是真正的校园学习场景革命示范校。他的很多做法和想法都是独创,有些找不到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但他凭着教育的实践领悟,凭着对学生的亲近与熟悉,凭着知行合一的直觉提炼,他做出来了,并且收效显著。鲁迅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邓小平说过“摸着石头过河”,我又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他是一位实践型的校长和实践型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论著作都是去学术化的,类似于教育智慧的总结和教育叙事的提炼,至今在学术界存在争议,但这并不影响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不影响他成为教育家,教育可以有多元的路径去实现。无论多么高深的教育理论,都需要照进教育现场,指导教育实践。江坚校长就是一位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校长,能够跳脱教育理论和学派的束缚,以现实为基,以实践为魂,闯出一条以生为本的实践之路来。


在巡研的第二阶段,工作室成员和专家一起研讨了开题报告第三版,专家们对这个版本的开题报告文本的进步做出了肯定,并针对开题报告的核心要点,例如“研究背景”“核心问题”、“研究目标”、“研究思维框图”、“文献综述”做了优化建议和说明,专家们的意见都非常中肯,这份开题报告集合了众人的智慧,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必将越来越完善,乃至形成一个样本。通过这两个月的开题活动,我愈发觉得,开题报告的撰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文本在形式上很容易做到精致和齐备,但缺了深度的内容和实践支撑,只能算有形无神。置身于这样一个宏大的课题组,要站在更高的高度去审视我们的课题,去关联情境教育理论的精髓,去挖掘我们做场景建设这件事的本质内涵,去深度理解我们场景建设和场景化课程的含义,去重新审视我们七所示范校的预期成果,以及场景式育人的创新内涵,才能做好开题的文本,这些都需要“人无我有”的开创新探索,需要超越理论稀少的困境,需要思维和逻辑贯通的原创,需要一些勇气跳出开题报告的束缚,这是真正的难点,江坚校长的躬身实践,给我予启发。

林红教科研工作室团队,是一个战斗力和执行力极强的团队,是一个潜力巨大、有教育热情和热血的共同体,是一个有雄心壮志做大事的教育家孵化基地。庄子曰“鲲鹏展翅九万里,长空无涯任搏击”,我坚信基于场景的情境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在新时代、新湾区一鸣惊人,一飞冲天!

上传中,请稍候...

你可能感兴趣的:(重温苏氏风格——走进学习场景革命示范校 ——林红工作室巡研第二站学习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