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总结

第一讲:设计模式简介

什么是设计模式

“每一个模式描述了一个在我们周围不断重复发生的问题,以及该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核心。这样,你就能一次又一次地使用该方案而不必做重复劳动”。
——Christopher Alexander

如何解决复杂性

1.分解
即分而治之,将大问题分解为多个小问题,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简单问题。分解是人们面对复杂性时的常见做法
2.抽象
由于不能掌握全部的复杂对象,从而选择忽视它的非本质细节而去处理泛化和理想化的对象模型。抽象是处理复杂性的更高层次的解决方案,也是通用的技术

软件设计的目标:复用

第二讲:面向对象原则

变化是复用的天敌,面向对象设计的最大优势在于 “抵御变化” !

重新理解面向对象

  • 隔离变化:宏观层面看,面向对象的构建方式更能适应软件变化,能将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减到最小
  • 各司其职:微观层面看,面向对象强调各个类的“责任”。由于需求变化导致的新增类型不应该影响原来类型的实现,这是所谓的各负其责
  • 对象含义:语言层面看,对象封装了代码和数据;规格层面看,对象是一系列可被使用的公共接口;概念层面看,对象是某种拥有责任的抽象

面向对象设计八大原则

依赖倒置原则(DIP)

  • 高层模块(稳定)不应该依赖于低层模块(变化),二者都应该依赖于抽象(稳定)
  • 抽象(稳定)不应该依赖于实现细节(变化) ,实现细节应该依赖于抽象(稳定)

开放封闭原则(OCP)

  • 对扩展开放,对更改封闭
  • 类模块应该是可扩展的,但是不可修改

单一职责原则(SRP)

  • 一个类应该仅有一个引起它变化的原因
  • 变化的方向隐含着类的责任

Liskov 替换原则(LSP)

  • 子类必须能够替换它们的基类(IS-A)
  • 继承表达类型抽象

接口隔离原则(ISP)

  • 不应该强迫客户程序依赖它们不用的方法
  • 接口应该小而完备

优先使用对象组合,而不是类继承

  • 类继承通常为“白箱复用”,对象组合通常为“黑箱复用”
  • 继承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封装性,子类父类耦合度高
  • 而对象组合则只要求被组合的对象具有良好定义的接口,耦合度低

封装变化点

  • 使用封装来创建对象之间的分界层,让设计者可以在分界层的一侧进行修改,而不会对另一侧产生不良的影响,从而实现层次间的松耦合

针对接口编程,而不是针对实现编程

  • 不将变量类型声明为某个特定的具体类,而是声明为某个接口
  • 客户程序无需获知对象的具体类型,只需要知道对象所具有的接口
  • 减少系统中各部分的依赖关系,从而实现“高内聚、松耦合”的类型设计方案

产业强盛的标志:接口标准化!

将设计原则提升为设计经验

  • 设计习语 Design Idioms :描述与特定编程语言相关的底层模式,技巧和习惯用法
  • 设计模式 Design Patterns :主要描述“类与相互通信的对象之间的组织关系”,包括它们的角色、职责、协作方式等方面
  • 架构模式 Architectural Patterns :描述系统中与基本结构组织关系密切的高层模式,包括子系统划分、职责,以及如何组织它们之间关系的规则

设计模式分类

从目的来看:

  • 创建型模式:将对象的部分创建工作延迟到子类或者其他对象,从而应对需求变化为对象创建时具体实现引来的冲击
  • 结构型模式:通过类继承或者对象组合获得更灵活的结构,从而应对需求变化为对象的结构带来的冲击
  • 行为型模式:通过类继承或者对象组合来划分类与对象间的职责,从而应对需求变化为多个交互的对象带来的冲击

从范围来看

  • 类模式处理类与子类的静态关系(更偏向于继承方案)
  • 对象模式处理对象间的动态关系(更偏向于对象组合方案)

从封装变化角度进行分类

  • 组件协作:Template Method、Strategy、Observer/Event
  • 单一职责:Decorator、Bridge
  • 对象创建:Factory Method、Abstract Factory、Prototype、Builder
  • 对象性能:Singleton、Flyweight
  • 接口隔离:Facade、Proxy、Mediator、Adapter
  • 状态变化:Memento、State
  • 数据结构:Composite、Iterator、Chain of Responsibility
  • 行为变化:Command、Visitor
  • 领域问题:Interpreter

重构获得模式

  • 面向对象设计模式是“好的面向对象设计”,所谓“好的面向对象设计”指的是那些可以满足“应对变化、提高复用”的设计
  • 现代软件设计的特征是“需求的频繁变化”。设计模式的要点是“寻找变化点,然后在变化点应用设计模式,从而更好地应对需求的变化”。“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应用设计模式”比“理解设计模式结构本身”更为重要
  • 设计模式的应用不宜先入为主,一上来就使用设计模式是对设计模式的最大误用。没有一步到位的设计模式。敏捷软件开发实践提倡的“Refactoring to Patterns(重构中获得模式)”是目前普遍公认的使用设计模式的最好方法

推荐图书:《重构----改善既有代码的设计》、《重构与模式(Refactoring to PaPatterns)》

重构关键技法

  • 静态 -> 动态(静态绑定 -> 动态绑定)
  • 早绑定 -> 晚绑定
  • 继承 -> 组合
  • 编译时依赖 -> 运行时依赖
  • 紧耦合 -> 松耦合

八大原则、重构技法、模式分类

现代较少用的模式: Builder、Mediator、Memento、Iterator、Chain of Resposibility、Command、Visitor、 Interpreter

关注变化点和稳定点:设计模式-隔离变化点和稳定点

什么时候不用模式

– 代码可读性差时
– 需求理解还很浅时
– 变化还没有显现时
– 不是系统的关键点时
– 项目没有复用价值时
– 项目将要发布时

经验之谈

– 不要为模式而模式
– 关注抽象类 & 接口
– 理清变化点和稳定点
– 审视依赖关系
– 要有 Framework 和 Application 的区隔思维
– 良好的设计是演化的结果(不是一步到位的)

设计模式成长之路

– “手中无剑,心中无剑”:见模式而不知
– “手中有剑,心中无剑”:可以识别模式,作为应用开发人员使用模式
– “手中有剑,心中有剑”:作为框架开发人员为应用设计某些模式
– “手中无剑,心中有剑”:忘掉模式,只有原则

你可能感兴趣的:(转载,设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