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歌不靠脸刷屏,这部9.9分爆红纪录片,到底有多牛?

这是一个挺尴尬的年代。

我们基本上都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精神上却是饥渴的。

每年年初都会立下各种flag,然后在温水中慢慢失去了最初的坚韧和偏执。

比如,读书这件事儿。

可以说,读书是所有flag当中最没有门槛,却少有人能持之以恒的一件事。

新年伊始,咖爷就想和你们聊聊,最近爆红的一部关于书和读书人的纪录片。

《但是还有书籍》

12月11日上线,追剧人数近30万,目前播放量已超300万,在豆瓣获得9.4的高分,在B站更是拿下近乎满分的9.9

国产纪录片有这样的成绩已然属于佼佼者。

纪录片共5集,一集约30分钟,短小精悍。

内容讲述了图书编辑、翻译、装帧设计、藏书人、旧书店店主等等一系列书籍流转过程中遇到的人和事。

这部纪录片最大的“噱头”和“看点”可能是配音。

团队特邀配音界著名的姜广涛老师,和实力派演员胡歌来负责声音的部分。

胡歌,我们无需多谈。这里想简单介绍一下,很多人感到陌生的姜广涛。

许多影视剧中的小生型演员都得过他的“声援”,他赋予了这些角色声音上的灵魂,那是角色不可缺少的血肉。

他曾为电影《泰坦尼克号》《指环王》、电视剧《伪装者》《琅琊榜》等配音。

虽说这次姜老师的声音没有出现在正片中,但他作为配音导演把控了配音部分。

在他的引导下,两人共同完成了这部作品。

纪录片的第一集《书海编舟记》

什么是书海编舟?

对于编辑与译者这些书籍背后的工作者而言,他们的工作是搭建起跨越语言的桥梁,摆渡于作者和读者之间,编织着航行于浩瀚文海中的思想之舟。

这一集镜头聚焦的就是编辑译者这些书籍幕后工作者的故事。

每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出来之后,总会惊呼,根本不认识。

2018年诺奖颁给了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他作品的国内出版方后浪图书,被圈内人戏称为是最大赢家。

当晚,后浪文学的主编发了一条豆瓣广播,说托卡尔丘克的书大卖以后,就有钱可以多做些原创新人作者的书了。

这个主编就是,人称“豆瓣秃顶协会会长”的朱岳

资深编辑的日常,和我们一样“社畜”:上班打卡,开电脑,然后看看豆瓣,看看邮箱,一天就过去了……

真的这么轻松吗?

从朱岳聪明绝顶的大光头我们可以看出端倪:编好一本书换了一副眼镜,为了推广一本好书可以和好友绝交。

朱岳39岁那年,发现了一本叫做《寂寞的游戏》的书,作者在39岁时终结了自己的生命。

许是同龄的感召力,朱岳看到了这本书内里的价值——不亚于任何西方大师的作品。

这个作者就是袁哲生,被张大春誉为撑起21世纪台湾小说江山的两位作家之一。

然而好作品蒙尘,是编辑最不乐见的事情。于是,朱岳四处奔走,为这本书推广。

但是过程却十分艰难,跟100人介绍没有一个人愿意要;

甚至找自己的哥们帮忙推,没想到只得到一句“我不看”,气得朱岳拉黑了好友。

最终在2017年,朱岳将这本书推广了出去,年底还获得了“腾讯-新京报年度十大好书”“豆瓣2017年度读书榜单·中国文学(小说类)TOP1”等诸多荣誉。

作为一名资深编辑,朱岳当然知道什么样的书畅销,但他心里更清楚,好作品是对语言和文化劣质化的抵抗,总要有人去做。

“我们做出版,不能总是靠利用人性的弱点去发大财,而是要去认识、弥补和克服这些人性的弱点,这才是我们的天职所在。

我们或许是夕阳产业的弱势群体,但同时也是文化的守护者和创造者。”

君子安贫乐道”,很是契合这群孜孜不倦的图书编辑。

虽然满地黄金,他们愿意抬头看璀璨星空,传达上帝的声音。正因为有他们,我们的文化才更加的跌宕起伏,精彩纷呈。

尽管是半路出家的编辑,尽管还喜欢自己创作小说,但“编辑”这个职业在朱岳心中仍然是神圣且崇高的。

“如果我发现一个《百年孤独》,那做编辑这个职业就值了。”

编辑们的工作琐碎繁杂,却意义非凡。而对于翻译者范晔来说,他是幸运的。

因为他“编辑”了真正的《百年孤独》。

1982年,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百年孤独》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此后这本书风靡全世界。

国内同样掀起了“马尔克斯热”,先后出了十几个版本未经授权的中译本。

1990年马尔克斯曾来北京和上海访问,书店随处可见擅自出版的《百年孤独》给他留下了糟糕的印象。

“死后150年都不授权中国出版其作品,尤其是《百年孤独》。”

终于在2010年老先生准许中国出版《百年孤独》,而范晔则是首个正式授权中文版的译者。

他说:没人抗拒得了这种诱惑。

为了翻译好这部经典,范晔查阅了无数的资料,夜以继日地“苦熬”了11个月之后,《百年孤独》终于面世。

这本书成为出版业的现象级事件,上架后一度占据畅销书首位。

在节目中,范晔还说起第一次去哥伦比亚,正赶上马尔克斯的离世。翻译者和作者之间,冥冥中有了承递的关系。

他用了《百年孤独》里的一句话来形容这次的哥伦比亚之游:“我来这里,是为了参加国王的葬礼。

很多人会觉得:翻译一本如此的巨著,定然是名利双收吧!

事实却是,英中翻译的市场平均价格在一千字一百元左右,单纯的翻译收入,我们想想便知。

为什么要做这和编辑一样吃力不讨好的翻译工作呢?在范晔看来,这是天命使然。

“和文字缠斗,与自己作对。文学翻译是一种艰难的快乐,也是一种无可替代的快乐。”

除了编辑、译者们的故事,纪录片还呈现了多元化的图书世界。

第二集《二手书的奇幻漂流》讲的就是旧书与读者,书店与读者之间的奇妙缘分。

在台北,有一家从1979年经营至今,主营绝版书、珍本书的旧书店——旧香居

痴迷于书籍的藏书家们在这里邂逅相遇,一本好书的辗转流传,和一段人生的聚散离合别无二致。 

带着书籍去旅行的Lulu和蜗牛,载一车精心挑选的书,与心爱的人一起,开一辆书车漫游中国。

跨越山海,手有书香,心存诗与远方。

第三集《绘本中的奇妙世界》讲的是用绘本开启孩子的阅读之路。

在国内知名绘本推广人粲然看来,童书是很有力量的,它的力量并不在于征服某个王国,或是成为俗世中“成功”的人;

童书的力量是,它总在微小的事物上呈现它的魔法,就像是小草萌发新芽,就像是孩子的心。

其实刚开始看到《但是还有书籍》这个名字的瞬间,有些恍惚,转瞬释然。

“但是”前面,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状态和想法。

也许是工作的不顺、职业瓶颈;或许是中年焦虑、生活一地鸡毛;亦或是学业受阻,前途茫然……

成人世界的崩坏,从来都是因为学习的欠缺,躯体走得太快,灵魂却没跟上。

但是,我们还有书籍啊。

精神匮乏时所产生的艰难苦恨,最终还是会被丰盈的灵魂所战胜。

片名其实是来自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波兰诗人切斯瓦夫·米沃什的一首诗:

就像诗中最后两句:“但是书籍将会竖立在书架,有幸诞生,来源于人,也源于崇高与光明。

书籍存在的最大价值就是“阅读”。只有人去阅读才能发挥它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常常喜欢用“价值”和“意义”去衡量一件事值不值得去做。

对于这部纪录片而言,导演挪挪分享说:

“我们希望以这个片子,记录这个时代形形色色的爱书人,捕捉和书有关的那些精彩故事,向编舟者致敬,为爱书人点赞。

片长有限,展示的也许只是这个时代阅读图景的冰山一角,也无法道尽这些爱书人、做书人的有趣可爱,但希望我们的片子成为一枚火石,点燃更多人对于书的兴趣。”

看纪录片不是目的,阅读才是。

或许我们读过书的内容在记忆中有保质期,然而,它们在潜移默化中渗入灵魂,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读书的人越来越少,爱书的人也与日俱减,可咖爷坚信总有那么一群人在坚守着,纪录片的观看者就是最好的证明。

2020年刚刚开始,去看看这部用心的纪录片吧,我想它值得。

同样,书也值得。

你可能感兴趣的:(胡歌不靠脸刷屏,这部9.9分爆红纪录片,到底有多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