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A其实也是人生规划指南

这不是一个逆袭的故事,从头到尾讲的都是一个平凡财务工作者的平凡故事,至今仍在做着平凡的财务工作。


随着2019年8月24日CPA大综合考试的结束,长久压在心上的一块石头也随着之落下。其实,对于今年是否可以通过大综合考试并顺利拿到证书,我心里是没有底的,不过,这并不影响我对这个又爱又恨的考试阐述一下我对她的理解与感受。从2014年考过《税法》算起,到今年考大综合开始已经有6个年头了,很幸运的是我没有被扣圈,中间也有2年偷懒,也期待着12月份能拿到CPA证书。

一、CPA课程是认识世界的框架

在这6年里工作与学习CPA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看待CPA考试的角度逐渐发生变化。

1、功利性的想法在慢慢变弱

2004年大学毕业后,有幸进了一家中央企业的二级公司,开启了自己财务工作的职业生涯。毕业后的学习热情让我在2005年顺利通过中级会计师考试。自此,工作的稳定与顺利、家庭的幸福、个人的懒惰让我沦为井底之蛙,我曾以为会一直这样“幸福”下去,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职位也会慢慢上升,有温暖的小窝可以安度余生,早已将“居安思危”老祖宗的告诫抛到九霄云外。2013年开始公司的业绩开始走下坡路,公司经营的不确定性(这个在注会考试里被称为“风险”)让我感到焦虑,铺天盖地的广告会告诉你持证CPA你会赚多少的钱(它不会告诉你高收入伴随着高风险的定律),为了以后能有一份稳定高薪工作,便萌生了考CPA的想法。待2017年拿到全科合格证时,对CPA有多牛X也没有那么强烈的看法,功利心也没有那么强了:1、一般来说,薪酬的高低与工作能力成正比,我理解的能力是处理问题水平的高低(也有说填坑能力的高低);2、专业阶段合格证让我的心态平和了,不会觉得持证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儿(有点吹牛X了);3、持证人越来越多了,2018年已经超过20万人持证CPA,CPA昔日耀眼的光环早已逐渐变得暗淡。

2、CPA考试科目的设置是对规则(更多的是法律法规)的遵从

2016年报考了《会计》《经济法》《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和《财务成本管理》4个考试科目,在备考的时候发现CPA的考试框架都是在遵从法律法规。《经济法》是经营单位合法运营的基础,无论是公司,还是企业都需要依法设立、建立议事规则(治理结构),规范经营需要按章交税,就是遵从《税法》,公众公司需要按《企业会计准则》披露财务信息,并由会计师事务所按《审计准则》评估风险(《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在可接受风险的前提下,完成公众公司的财务审计报告和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看到了吗?6门课程中有5门课程都在讲述经营单位需要按规则办事儿,其实《财务成本管理》讲述的也是按规矩办事儿,只是它的规矩是经济规律,投入与产出的效率与效益最大化。

3、CPA更是实现人生梦想的指南

这个完全是我个人的观点,不具有普世性(别拿板砖拍我)。尽管把CPA综合职业能力测试人为的分成了“审计业务”与“管理咨询业务”两大类,我倒是认为大综合不应该进行拆分,6门学科本身就是一个互补互持的整体,更是指导一个人不断成长、进步的指南。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中明确的讲述了你应该有价值观和梦想(企业的使命、愿景与战略目标),提供了众多工具(PEST 、安索夫矩阵、 BCG、SWOT、五力模型等)去客观的认清你所处的环境,你拥有的资源与能力;你拥有的资源、能力与现实环境是否能成就你的梦想(实现战略目标);在现有资源不足以实现你的梦想时,《财务成本管理》又提供了获取各种资源的途径,是运用杠杆(债务融资)获取,还是寻找合伙人(权益性融资)的方式获取?是自己苦心经营慢慢累积发展(内部发展),还是成为站在别人家口的野蛮人(并购)?当然,在这之前需要充分的考虑一下投入与产出,量化风险与收益(资本成本与企业价值)。获取合适的资源后,要在经营自己梦想的道路上不断修正自己的路线,使之成功实现梦想(预算管理与业绩考核)。在通往梦想的道路上,《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又提醒你遇到什么样的风险以及如何破解,需要用通用的语言(《会计》)记录你的言行,需要自己和人生导师(《审计》)不断的审视过往的记录,纠正我们的行为,使之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当然,最大的前提是,都需要遵循法律法规,并愿意与他人分享你的梦想(合理筹划纳税)。看到没,CPA的6门课程早已揭示了人不断成长实现梦想的路径与方法,俨然已成为了人生指南,你认为呢?

二、考过CPA只是开始

我意识到考过CPA只是开始(不好思,我又吹牛X了,我还没有拿到证书),这里有两个层次的原因:1、别把知识学死了,只当成考试的考点,我曾经的一个下属非常喜欢读书,很有上进心,也取得了中级会计证书,还在拼命的学习CPA的课程,遗憾的是,她根本就不会活学活用,或者说根本就不会用,没有将冰冷的知识转化为能力;2、CPA考试真的很难,应该说是比较变态,但通过考试仍然是个开始,CPA考试全面但深度仍然不足,比如:平衡计分卡理论在教材中只有10几页的介绍,可是罗伯特卡普兰与大卫诺顿在阐述平衡计分卡理论时,却有4本经典的著作,若要在一个经营单位中践行平衡计分卡理论,恐怕仅通过CPA考试是不行的;3、当你遇到问题时,CPA的理论框架只是向你提供参考,但仍然需要你去践行。理论是存在假设前提的,是线性的,而我们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是多条件且多变的。

通过CPA考试只是个开始。

三、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考CPA,还是不考CPA,这是个问题!

已经在考CPA与打算考CPA的战友们,你们想过到底为什么考CPA吗?或者说你清楚明白的知道自已想要什么吗?

我只知道自己当初考CPA有焦虑、功利和虚荣的心理,当一路走过之后,才发现实践才是提升能力最好的老师。我一直认为:我之所以能通过CPA专业阶段的考试,2009年至2013年公司整体上市的工作经历给了我很大的财富,感谢那段不断折腾的岁月。

考CPA,还是不考CPA,你有答案了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CPA其实也是人生规划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