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关照 方得两安

      摘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生命是一场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旅程,每个人在途中走走停停,收获过成功的喜悦,品尝过失败的心酸,经历扎根土壤,人生因丰富而难忘。死亡与活着是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它对于我们而言同样是未知的,充满了神秘与恐怖主义色彩,人类谈之色变。所以,看清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的能量,让生命走向成熟至关重要。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拓宽生命的厚度,如何给予生命尊严,赋予其直面死亡的勇气,是我们一生需要学习的课题。

      关键词:生命教育;直面死亡;临终关怀

      仓央嘉措说:“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不是闲事。”人会被烦恼牵绊,既而不悦,实则避免不了因果一说,因上努力,果上随缘,若因缘具足,水到渠成。生命有了流水般的质感,或许我们可以坦然面对死亡;对死亡的未知与恐惧,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帮助我们构建生命意识。生命、死亡与爱是上天赐给我们的恩典,是我们穷极一生需要学习的课题,从容理性地去面对,去了解,去接受,人生短短数十载,学会与自己握手言和,我们终将被世界温柔以待。

      我们民族的文化是避讳死亡的,死亡被赋予各种神秘而又恐怖的色彩,但是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隐晦与皎洁。柴静在《看见》中说道:“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1]我们不能决定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期限,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在有限的生命中多做好事,多做有意义的事,拓宽生命的厚度与深度。“立德、立功、立言”乃三不朽,是中国人的永生之路。我对此的理解为: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作风正派,克己奉公、清正廉直这些都是立德的品质表现,也是组成部分;立功,即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作出贡献,成就自我,创造生命的价值;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终身学习,不畏强权,有自己的见解与主心骨。三立兼能纯粹践行的人寥若晨星,据说中国的历史上,可以做到三不朽的只有两个半,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半个)。有的人逝世了,但他却永远地在人们心中活着,这叫做“死而不朽”,这三位即是;有的人在人世间活着,可是终日浑浑噩噩,徒剩躯壳,这叫做“行尸走肉”,这是对生命的亵渎。

      我们虽只是沧海里的一粟,烟火里的尘埃,但是我们有鲜活的生命,有蓬勃的朝气,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我们的命运是靠自己掌控的,也只有我们自己可以定义生命的色彩。当下和谐安稳的生活,离不开那些曾替我们负重前行的人们。回望历史,一次次野蛮的较量,用鲜血与泪水洗涤着认知,当下的我们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勇于担当,敢于拼搏,为梦想而奋斗,使生命之花绚烂绽放。读书期间,周围有认真学习、用心生活的小伙伴,他们按着自己的节奏,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地实现自己一个个微小却闪闪发光的梦想,他们会在假期时光走进社区、走进学校,与孩童嬉戏游玩的同时引导他们自觉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教导其如何防止危险事故的发生及如何采取应急措施,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失去、分离、疾病、衰老、死亡这些人生必修的课题,学会转换角度去看待问题,与自己和解,懂得爱的真谛,并告诉他们要始终保持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周围也有一些小伙伴会在假期去往敬老院,和老人们一起聊聊天,为他们表演一些节目,陪伴他们度过一段孤寂落寞的时光。我觉得这样的生活是美好充实的。与孩童多接触交流,会让我们保有童心,澄澈明净,不忘自己最初的模样与信仰;与老人们的相处,会提醒我们人生短短数十载,转瞬即逝,须珍惜当下宝贵的青春光阴。如果说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带有与生俱来的使命,并要通过不同的形式将其完成的话,那么我们每一天遇到的人、经历的事其实就是一段寻找并完成这个使命的过程。生命的色彩取决于我们手中的画笔,它可以是明艳动人的,也可以是晦暗苦涩的。

      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漠视生命、践踏生命的社会事件在我们身边发生,因为工作压力大、学业不顺心、感情不如意等其他种种因素而结束自己年轻生命的案例不在少数,听来唏嘘,却也没有感同身受,多少人祈盼的健康体魄、珍贵生命却是另一些人可以置之不顾随意丢弃的,我想,这些自杀的人中也有很大一部分人是经历过苦苦挣扎的,可是他们找不到更好的出路,又想要彻底解脱,最后选择以这样残酷的方式与这个世界告别。活着就意味着还有转机,还有希望,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概率还是不容小觑的。可是,一旦离开了这个世界,我们还剩下什么呢?我们一无所有,一团乱麻,什么都无法改变,什么都无法再见。在世的亲人会痛苦,不知所措,他们无法接受自己的至亲骨肉突然抛下他们去往另一个世界,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们绝望痛哭,却再也触不到有温度的肌肤。曾经与之吵吵闹闹、嘻嘻哈哈的同伴的生活中少了欢声笑语,被终日的黯淡无光所包围、吞噬。很多人,很多时候,都并不只是纯粹为自己而活,是因为这个世界上有记挂的人,舍不得走,他们在被现实打击得千疮百孔后,或许只是一句鼓励的话,一个大大的拥抱,就足以让他们感到温暖,给予他们继续生活下去的希望,所以不要因为害怕受伤而不敢将自己的温柔示人,生命诚可贵,且行且珍惜。史铁生的《务虚笔记》中写道:“一个真正想死的人,不会再计较人们说什么。一个拿死说来说去的人,以我的经验来看,并不是真的想死,而是……”“而是什么?”“而是还在……还在渴望爱。”[2]噫吁嚱,其实每个人都好不容易,都想好好活着,时代的洪流在推着我们前进,走啊走,也不知道是紧绷了多久的神经突然溃不成堤,没有了前进一寸的勇气,也丧失了后退一步的从容,只能选择用自杀的方式来结束不堪一击的生命。在另一个世界他们过的怎么样呢?生死相含,生死转换,生和死、苦难和苍老,自出生起就熔铸在我们的血液里,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相逢,只是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愿他们在另一个世界可以得到治愈。为何越来越多的人会走上犯罪道路,谋杀、吸毒、暴力斗殴甚至更可怕的反社会行为离我们的距离并不远,或许我们更多的是要反思这个社会并且拷问生命文化教育,这才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吧!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创造生命价值,形成正向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在有限的时光里善待自己,善待他人,是我们对生命的温柔与慈悲。

      曾经在网易云音乐下面看到过这样的一条评论:梦见暮年时的自己,佝偻着背,衣衫褴褛,走过一条去往地狱的泥泞路,一生的罪恶一帧一帧浮现——童年的乖戾、少年的孤傲、中年的荒唐、如刺刃,似冰锥,割破时光,血脉贲张,生途淬凝为尘,风吹即散。可是往来光景尽是虚无。如果一个人的一生注定是在此番碌碌无为与泥泞杌陧的历程中走过,那么就算去往了另一个世界,他的灵魂还是不能得到安宁。生命到最后,愿我们都可以坦荡地说一句:“我心为安。”中途放纵过选错出口也无妨,我们可以改过自新,扭转乾坤,只要活着,没什么大不了的。

      广州大学政治与公民教育学院的副教授胡宜安曾说:“破除死亡的神秘感,才能构建敬畏生命的态度。”自从今年6月份开始在滨海古园工作后,我更加认可胡教授的此番言辞,生命是神圣的,死亡离我们的距离是朦胧的,我们需做到心中有数,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滨海古园在生命文化教育实践方面的成果与经验颇丰,主要有:

      1.建英烈苑、园丁苑、劳模苑、名人之林,学习榜样人物,传承先烈遗志,体悟生命价值。

        比如:2019年7月11日,来自中国121军事夏令营的学员和滨海古园相关工作人员140余人,在古园英烈苑的“黄山十一烈士”墓前,举行了简朴而庄重的敬献花篮仪式,深切悼念为中国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十一位烈士。通过开展此项纪念活动,引导夏令营的学员们慎终追远、缅怀英烈,继承英烈顽强拼搏的精神,也让他们更加懂得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切实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9年7月12日东方军事训练营健生中心组织35名学员来到滨海古园开展“致敬黄山十一烈士”的纪念活动。时间的洪流冲不走革命烈士的光荣事迹与英勇无畏的精神,他们用一腔爱国热血,谱写着祖国的光辉篇章。此次活动给夏令营的学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直观的生命文化教育课,使得他们真切感受了先烈们顽强不屈的精神,帮助他们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励学员继承先烈遗志,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争做新时代好少年。

      2. 走进社区,走进学校,开展生命文化知识的宣讲和交流。

      收集、整理名人先贤、英雄烈士的生命故事,从中汲取有益健康发展的正能量的内容,讲述生命故事,汲取榜样力量,倡导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感恩生命的价值观。 2019年4月26日,古园员工走进长宁区虹纺社区开展以“走进名人分享智慧”为主题的生命文化教育讲座。2019年9月30日,古园员工参加中华路第三小学的主题活动,向学生讲述爱国者的故事,将生命文化教育理念传递给他们,传递智慧与力量,帮助其认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3.召开生命文化教育研讨会,开展名人故事宣讲比赛。

      围绕“生命文化教育的内涵和推广”进行研讨和交流,让大家了解生命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以求新、务实的行动构建生命文化教育服务体系,打造古园的服务新品牌,承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2019年9月30日,滨海古园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名人故事宣讲比赛,古园安葬的名人中有:无私奉献的青年科学家郭申元、国医大师裘沛然、烧伤学科创始人杨之骏、书衣大家钱君匋等等,他们辛勤耕耘、功绩卓著,这次活动有助于古园员工学习先进人物,弘扬时代精神,自觉担负起传递文化的使命,推进古园生命文化教育建设工作。

      生死学大师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曾在《论死亡与临终》一书中,提出临终的五个阶段:否定、愤怒、讨价还价、沮丧、接受,帮助人们学会接受死亡。在悲伤中体悟生命的脆弱及坚韧。[3]所有苦难的尽头,都是行云流水般的此世光阴。纪录片《人间世》中,冰冷的手术工具,严谨压抑的氛围,家人们焦虑不安的神情,当镜头对准悲痛欲绝的父母时,想传达给我们的,依然是生命的希望,死亡让人感到害怕,但它能够激励生命的希望,我们应该学会从死亡的角度去看待生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敬畏生命,活在当下,对“向死而生”我的理解是:把人生中的每一个今天都当做最后一天来过,且行且珍惜。人世间变化多端,只愿回首漫漫人生路时,我们可以有幸坦荡做到《圣经·提摩太后书》中所言的那般:“那些美好的仗我已经打完了,应行的路我已经行尽了,当守的道我守住了。从此之后,自有公正的冠冕为我留存。”生命文化教育旨在唤起人们对生命价值的认识,生和死是生命的两端,但是它们却血脉相融,看似互相回避,实则互相印证,互相关照。

      岁月裹挟着未知与苍茫,踉踉跄跄地将老人送往临近天堂的驿站。无法言说的心情在老人心中荡漾,在他们人生的最后一程,该何去何从,不失体面而又快活自在,电影《别告诉她》里面有这样一段对话:“你奶奶快要死了。”“她还不知道真相,所以你也什么都别说了。”“全家人都觉得,瞒着她对她更好……”我们想要保护所爱之人,担忧他们知道真相后的情绪与症状,可是很多东西是藏不住的,死亡亦是,老人其实都是很敏感的,年岁的增长,他们在子女面前反而越来越像个孩子,我们要做的,就是同他们共同面对苦难,陪伴他们走过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临终关怀包括尊重与坦诚。

      临终关怀是灵性的巅峰体验,给予灵魂直面死亡的勇气,好好告别。医院是一个城市最脆弱的地方,医院的墙壁,聆听了比教堂更多的祷告。每一天,在这里,有人来,有人走。生而为人,生命面前,诸多无奈。“死亡”长期被裹上一层禁忌的面纱,很多家属总是希望尽可能地利用现代医疗,在死神面前为自己患病的家人争夺光阴,但是每一位患者都有权利决定自己离开这个世界时的模样,在陪伴、见证、抚慰、安顿中完成人生谢幕,即为圆满。《死亡如此多情》一书中通过更切实更近距离的视角,去考量生命的尊严和对生命的尊重。读过之后对医者仁心有了更深的体会:“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现代医学给予人类希望,可是这希望的代价是昂贵而痛苦的,它把生死变成了一场复杂多变的博弈。我们应常怀感恩的心,珍惜当下,做个有温度的人,珍惜身边的美好事物。生命的过程是一个修炼可以从容面对死亡,平静与世界告别的过程。纵使生命有限,我们还是应勇敢地,坚强地,多情地,活着。活着,即是一切。活着,即是恩赐。黄家驹创作了一首《光辉岁月》致敬黑人领袖曼德拉,歌颂其伟大而辉煌的一生。我们的人生,应如曼德拉在其著作《漫漫自由路》中写道:“如果天空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如果发出的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觉无力发光,那就蜷伏于墙角。但是,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也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的人。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但不可扭曲如蛆虫。” [4]我们任何时候,都有权决定自己的样子,如何存在,如何告别。

      漫漫岁月,困境如猛兽,但我们必须直面深渊。死亡离我们的距离是一个未知数,我们避免不了对它心怀恐惧,但是我们同时需要理解生命的必然终结,理解让生命安静地离去也是对逝者最后的尊重,理解有生岁月好好珍惜即无憾。”保持对生命的热忱与敬畏,每一天都是好天气。生死关照,方得两安。

参考文献:

[1]柴静.看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史铁生.务虚笔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01)

[3]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论死亡和临终[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05)

[4]纳尔逊·曼德拉.漫漫自由路[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08)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死关照 方得两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