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第十五章 静心沉淀,厚积薄发——浊而静之徐清

浊而静之徐清

今天我们来接着分享《道德经》的内容。


之前我们讲的是老子形容悟道之人的品性,有什么样的品性呢?“沌呵,其若朴;混呵,其若浊”,就是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像那种没有去雕琢的树木一样,像浑浊的水一样,混在一起的状态。


老子接着讲:“旷呵,其若谷。”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它宽广、宽阔,像山谷一样,形成一种中空的状态,这句话在帛书甲乙本中是有的,但是郭店楚简里没有,我怀疑这句话是后人在写批注的时候加上的。这个批注应该很早,在帛书甲乙本形成之前就已经加上了,所以帛书甲乙本里有,这句话我们就不多讲,大家知道是一种空旷状态、一种中空状态,像山谷一样就可以了。接下来老子讲“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所以如果真的按照楚简来看,没有这句“旷呵,其若谷”的话,那么前后文就接上了,“沌呵,其若朴;混呵,其若浊”,然后接着是“浊而静之徐清”两个浊就接上了。“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这个语句是通畅的。


“浊而静之徐清”什么意思呢?过去解释是让浑浊的安静下来它就会清的,大家都会这么解释。但如果和前后文接上,我们看不是这个意思。老子说的朴和浊都是混沌状态的描述,绝对不是污浊的意思,是一种混沌的状态。这人的心中没有形名之分,没有各种比较,处于一种特别原始的混沌状态,这样的人是高明的人和有大境界的人,这个就是朴和浊的状态。


老子接着说,你进入这个状态,“浊而静之徐清”,然后你才能慢慢地安静下来,静了以后才能够变得清澈。也就是说,这种真正到了浊的状态的人,你只要静下来,你就能真正的清澈。我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句话,我们一般人很难做到真正的清静,很难做到真正的清澈。因为我们心中往往有各种念头,有各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什么事我们一上来就会判断好或者坏,这叫二元对立。我们人容易这样,上来就是二元对立,我们有自己的观点。要么你比我有钱,要么你地位比我地位高。你看看,先分出来一个有钱无钱,地位高和地位低等等,我们总是这么判断。上来一看这人长得像好人,这陈佩斯长得就像坏人,这朱时茂长得就像好人,他就能演正角。我们往往作出这个判断,作出这种判断的人,你的心就难以真正的清静。因为你心里的天平没有平的时候,总是要么高、高么低,要么有钱,要么没有钱,要么前、要么后等等。


那种处于混沌状态的真正的智者是什么样呢?他心里没有这种先入为主之鉴,他心里没有这种比较,他认为这些都是形名之分,你说这人地位高,转眼就会变成低,而且另外一个更高的人来了,你就地位低了,所以他一看,世界的事就是这么回事。所以这种悟道的高明的人,他总会把自己放在混沌的状态里面,保持一种混沌的状态。他没有那么较真,他是静观其变,在一切安静之后,才能做到真正的清澈,也就是说只有这种朴和浊的这种混沌的状态,这种人才能真正的安静下来,然后变得清澈,这就是“浊而静之徐清”。


到底怎么理解这句话,我给大家先讲个故事。我们世间的很多事,未必是外表看到的这样,你可能心里面没有先入为主的观念,然后静待一段时机,你就会发现事情的真相。比如说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有一个人每天早上一出门,过去农村住的那个院,一出门,门口谁给我放了一条死鱼,这谁恶心我呢?这个人不厚道,气坏了,臭鱼扔掉了。第二天早上起来,一出门又放了一条死鱼,他说这哪家邻居这么坏啊,然后把鱼又给扔了。第三天一出门又看见一条死鱼,我得罪谁了这是?哪位大哥跟我这么过不去?每天早上定时往我们家门口放一条死鱼,故意来恶心我,这个人得多坏,不行,一定要把这个人抓到。


第二天天没有亮,我就到门口等着,我看到底谁来放这条死鱼。结果看到晨曦中一只小猫叼了一条鱼来放到门口走了,这么一看突然想起来这猫我认识,怎么回事呢?曾经这个小猫的腿被什么压断了,我救了它还给它包扎,这个小猫活了就走了,原来这个小猫是感恩来了,他认为这鱼是最好吃的,所以小猫每天弄一条鱼放你家门口感恩。这个人心里无比惭愧,原来我错解了这个事,原来是为了感恩我,结果我觉得别人在坏我,在恶心我。


这是个小寓言。寓言讲的是事情的真相未必是你想像得那样,其实只要您能够安静地去观察一会儿,您就会发现事情的面目会慢慢清楚下来,呈现出来。这就是“浊而静之徐清”。


在我们的人生中如果我们能够达到这样的一种“浊而静之徐清”的状态,您做事会完全不同的。比如作为一个领导,刚到一个单位去,您上来就发表各种意见等等,那是不合适的,这单位的特点您了解吗?这单位的人他各自有什么样的才能,您能发现吗?这些都是需要观察的,需要进行调研的。所以如果您能够保持一种“浊而静之徐清”的状态,您就更加能够发现这单位的问题。


我们用一个古代的例子来说明这个事,在战国时期,齐国的齐威王刚刚即位的时候,他表现的不怎么样,他爸爸是一个能干的国君,从他爸爸手里接任以后,大家都觉得很失望。这齐威王即位以后整天饮酒作乐,不理朝政,整天这么混,混了三年,天天这么玩,大臣们都着急。有人就借着能跟齐威王聊天的机会问他,说大王问您一件事,我们国家有一种鸟,这种鸟三年了它不飞,它也不鸣叫,这到底是什么鸟呢?齐威王一听,这是说我呢,三年又不鸣、又不飞的,我在这位置上不干活。齐威王就说,告诉你这个鸟是什么鸟,这个鸟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它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个就是成语一飞冲天和一鸣惊人的来历。


这个大臣一听明白了,心里有志向。结果没有多久齐威王开始理朝政了,而且他一理朝政就立刻处理了一些贪官污吏,任用了一些能干的有才能的大臣,让齐国迅速强盛起来,最后终成一代霸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为什么齐威王他要在三年里面饮酒作乐、不理朝政。是这样的,这齐威王是聪明人,因为他爸爸特别能干,因为他太能干了,所以大臣有些什么毛病就隐藏起来了,就不敢去胡乱作为。齐威王上来以后,他就要先考量这些大臣到底谁是隐藏在这里边的贪官污吏,谁是有作为的能干的大臣,他就故意把自己放在一边,静观其变,他每天饮酒作乐实际是给大家表现的机会,结果这些贪官污吏一看这国君不理朝政,我们的机会来了,就开始暴露了。这样给了齐威王观察的机会,给了他制定计划的机会,三年以后他一旦实施朝政,马上就切中要害,他立刻就开始任用贤能,把贪官污吏给处理了。这三年的蛰伏,对他来讲是一个难得的观察的机会,所以大家看这种“浊而静之徐清”是非常重要的。


在我们现代生活中也是如此,有一次我跟一个商学院的老师聊天,我就说现在经济下行的趋势比较明显,很多企业都有压力。这里面有没有过得好的企业呢?他说有,我观察到一个特点,这种过得好的企业,领导都是有德之人,都是特别有管理才能的人。比如说,有一位企业管理者他是一个特别大的外企的领导,他们外企是来回流动的,刚调到这外企来的时候,他做了一个工作,他没有一开始上来就发布号令怎么去做,他就沉静下来,认真地去整理每一位干部和下边员工的资料,去整理大家有什么特长、爱好等等,他都做到下边所有的中层领导每个人的特点他都一清二楚,做得特别详尽。


再根据公司的现状开始慢慢地调整,他这么一调整,整个公司蒸蒸日上。因为他们是一个跨国企业,在各国都有分公司,而中国是他领导的分公司,是全球所有分公司里面的标兵,每年全球评最佳经理人,这个人都评为第一。说明这个人是高明的领导者,我听完以后很赞叹。他不是到一个新公司来就发表政论,我认为该如何如何,我认为公司该怎么怎么样。您有这些调查吗?没有做这个调查,您怎么知道就应该我认为怎么样。我们很多领导把他放到这个位置上以后,他认为我位置高了,我说的话就是金科玉律,这是错的。一定要做到“浊而静之徐清”,你首先要放下自己的成见,然后安静地观察,等待时机去看这个变化,这个时候才能清晰的看出来我们该怎么发展,这就是“浊而静之徐清”的道理。


我们老百姓在生活中如果能够应用这种理念,您的生活也会很圆融的。因为我们如果没有处于那种混沌的状态,总是比较,那您的人生就不会安宁。而且如果我们经常带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去看什么事情,那您也不会洞悉事物的本质。一看到谁,这人对我好,这人眼神不对,总想整我,这人不是好人。您要是经常这样想的话,那您的生活会一团糟的,远离这个,亲近那个,那您就不公平。


所以要做到朴和浊的状态,这个混沌状态没有形名的比较,放松一些,这些东西都是相对出现的,没有那么重要,这样您内心就会平静下来。平静下来以后事物的本质慢慢就会显露出来,所以我们经常说的话叫“日久见人心”。这个人到底好和坏,时间长了您才能观察出来,这个是一种被动的观察,而老子讲的“浊而静之徐清”是您主动从自己的内心放下形名比较这种纠结,让自己内心安静,这个时候您就能清晰看出来外面事物的本质,让事物逐渐地暴露出来,这个是主动行为,所以这叫“浊而静之徐清”。这个是老子给我们每个人的一种生活智慧,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做到“浊而静之徐清”,我相信您的人生一定会更加幸福的。


朋友们,今天《道德经》就分享到这,我们明天再见,谢谢大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77、第十五章 静心沉淀,厚积薄发——浊而静之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