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究,会过去、被原谅

因着朋友的强烈安利看了热播剧《都挺好》​,还不错,情节发展故事走向都很紧凑,人物形象也很立体,用朋友的话说就是“好的彻底,坏的干脆”…

最让人共鸣的是故事引发的“原生家庭”​问题。明玉终其一生都摆脱不了原生家庭附着在她身上的烙印。

心理学家荣格说过​: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甚至有学者强调说原生家庭给人的影响将是伴随终生的。

​很明显,有足够案例表明此言不假。

​最近一期《王牌对王牌》参与嘉宾言承旭,节目尾声有个“精心时刻”,所有嘉宾讲述此时此刻心理所想所期待,最让我动容的是言承旭的心事表露,有种欲语泪先流的故事感。


他说:“我一直想要努力学会怎么去爱,可有时候爱这个字对我来说好难,因为我是单亲家庭,然后小时候家理又穷,然后好像潜意识里有一种觉得我要当爸爸,我妈妈像我妹妹一样,我要保护她。但是常常会变成是像道明寺一样很霸道的管我妈妈很多东西,我看人家跟家人相处,比如说妈妈我爱你之类的,我就很不会,因为觉得好像小时候就欠缺某一种…我不知道,所以我在谈感情的时候,可能有时候遇到另一半,明明很关心,可是我就会跟妈妈相处一样,用一种很奇怪的方式表达爱,比如像我妈,有时候不小心受伤,可能我的第一个反应是我会先生气,想要告诉他说你要保护好自己,你要健健康康的,可是我表达出来的像现在又不一样,讲话的方式就会是:你怎么那么……就发现,在对待女生的时候也会这样,就以前有段感情,对方要分手,其实那时候我是难过的,但是你知道有时候那个难过,你在对方面前没那么容易表达出来,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单亲的关系,就像我刚才说的我跟我家人,可能我会背地里跟朋友哭,我觉得我有强大的爱,但是要表现出来或是要讲的时候,我又有点不知道该怎么说……”

图片发自App



是的,不完整的原生家庭让他对“爱”缺氧,爱是能力,是终生需要学习的课程,没有体会过真正情感温存的人很难正确表达爱,所以这样的人不太会处理两性关系,也不能恰当表达自己,甚至在人际关系里很难自处。

在网上看到过一句直击心灵的话:​“一直觉得家庭氛围好的小孩很幸运,他见过好的感情是什么样的,拥有对健康的爱的敏锐嗅觉,很容易就往正确的方向跑。而在凑合的夫妻关系下长大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好的,就要花很多力气去踢开那些糟糕的,要碰壁很多年,才知道哪条路,是对的。”不矫情地说,小编当时被这句话同理哭了,由不得回看自己的原生家庭,幸福的永远是别人家的孩子,当别人家的孩子在放松、自由、安全的环境下解放天性时,我们却在体验家庭的鸡飞狗跳,当别人家的孩子在体验天伦之乐时,我们蜷缩在角落里惶惶不可终日,时刻担心那些不可测的家庭暴力,当别人家孩子依偎在妈妈怀里听故事的时候,我们闭塞地仰望着天空问上帝日子何时是尽头…别人家的孩子幸福地奋斗到了初中高中,纵使爸妈在学业上给不了实质性帮助,可却给了最重要的精神支持,而我们却一直以笨拙慌忙的姿态孤独地奋斗着,看起来那么地不合群,踽踽独行也有羞愧感,好像怀揣赃物无处遁形…确实不知道什么是好的,也不敢奢望自己能拥有什么,要比别人花更多代价才能真正明白活着的意义,自我价值感奇低,甚至像松子那样,觉得:生而为人,对不起…

日剧《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主人公松子就是一个悲剧人物,她终其一生寻求爱,却从未被好好善待,父亲从未接纳过她,也从未给过她无条件的爱,所以她没有自我价值感,所有的行为都在取悦别人,这样到底是不被爱的,没人会真正爱一个不自爱的人,也没人会真正希望有一个人把全部精力倾注在自己身上。悲剧的结果就是意料之中的事。

图片发自App

纵使原生家庭给我们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我们依然有追求幸福的本能跟动力,可如果能与过去和解,追溯那些让我们痛苦的症结,刨开问题的根,我们才能更平和更喜乐更轻松地继续来路。经大量观察,原生家庭的创伤源始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不健康的、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关系

​我的一个初二学生,他爸爸有家庭暴力,经常打他妈妈,孩子爸爸年少有为,赶上了形势大好的房地产业,事业蒸蒸日上,可能是成功的光环让他屈从了人性的弱点,逐渐失了家庭的分寸,不落俗套地包了二奶,还生了孩子,事业的压力和不如意就全部发泄在糟糠之妻身上,又加上孩子妈妈是家庭主妇,没有能力也没有意识反抗,常年被蹂躏,早就对生活屈膝下跪了…比起大人有意识地忍耐,最受牵累的还是孩子,他家有三个孩子,大儿子也是我的学生,刚开始接触,他有很强的戒备心,也不会直视我的眼睛,甚至对我表现出的友好和真诚抱以“不屑”神色。一节课下来,通过了解,我看到了这个孩子骨子里的没安全感和对别人的信任危机,关系建立起来后,越深入了解,越知道他内心的苦毒。记得他说过最让人心疼的一段话是:“我不知道这15年自己是怎么过来的,记忆可以忘记,心却时刻提醒着自己。我恨我爸妈,我爸经常家暴我妈,我妈就把委屈撒在我们身上…我喜欢黑暗,黑暗给我安全感,所以我白天也拉着窗帘,光会让我恐慌…”此番话让人难受至极,五味杂陈,不免反思家庭给我们带来的荒谬,心里阴影、自卑、敏感、脆弱、习得性无助感。做事畏首畏尾,闭塞不开放,不能大方地展现自己,更不能以健康积极的心态正视生活中的问题。因为我们的人格尚未健全,心智错过了最佳完善期。

图片发自App

2、​物质的匮乏

​财大气粗并不单是贬义,人最直接最天然的底气就是物质上的不缺乏,人的精神感受、意识领悟都是基于一定的物质基础上。之前网上盛行“女孩要富养”这个观点,我觉得言之有理,只有千帆过尽历经繁华,经历过见识过,才能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有什么,也才会抗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拿我来说,我出生在西北一个交通都不便的农村,不夸张地说,甚至到现在,家里也没有基本的应急储备,种农自给自足解决了温饱问题,其他的上层建筑没人会想。妈妈这辈子都谨小慎微地生活,父亲是不争取的一个人,所以跟我姐从小就很自知之明,基本的学具也羞于启齿要,不敢犯错,因为没人兜着,不敢生病,因为是家里的负担,不敢任性,因为没这资本。在人生重大选择面前,我也本能地自发地衡量了物质,中考原本考上了我们市一中,结果考虑到市区的开销大问题,还是甘愿堕落在了小镇上。时刻彰显着心是真穷,都说贫穷限制了想象,我怎么就觉得连最基本的思维意识都辖制了呢?所以我性格里面有很多的桎梏,保守甚至不灵活。相信这世间有很多个这样的“我”,希望能与你们一起疗愈这些生活的瑕疵。

图片发自App

栩先生的一篇公号文里说过一句话:一个贫寒家庭的子弟,在背负全家期望的求学道路上究竟要面对多大的压力?不敢懈怠,不敢出错,不敢顶撞,不敢出格,不敢退步,一个不慎就可能万劫不复。

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不仅没有家庭可以提供帮助,而且根本不敢告诉家里人,因为害怕让本就艰辛的父母再承担更多压力。

他们不是不想挥洒自如,不是不想从容淡定,不是不想拍案而起,欠缺的,只是那份天然的底气。

所以,这份欠缺让他们自卑如蝼蚁,没有说“不”的勇气,甚至会形成优柔寡断的脾性,不敢直面冲突,轻易选择息事宁人,久而久之就会有懦弱、不果断。自然会错过生命中很多本该接触的美好。

刘亮程有句话说的好: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要说的是:纵使这些年在月黑风雪夜迷了路,现在驻足回望,只想对那时的自己会心一笑,说:感谢你坚持过来了,过去已然不值一提,过往似云烟皆不过如此…

情绪唯有到达了才能放下,所以不要刻意对原生家庭避而不谈,只有因着现在的种种行为去追溯源头,才能客观地正视并放下,也才能平和地建设自己的新未来,断开原生家庭的掌控,超越过去努力向前,当所有精力用来追求全方位幸福人生的时候,那些不美好都会消逝退尽。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终究,会过去、被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