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杂剧故事——墙头马上和西厢记

【墙头马上 】

元白朴撰,四折。全名《裴少俊墙头马上》,一作《鸳鸯简墙头马上》。宋官本杂剧有《裴少俊伊州》、金院本有《墙头马(上)》、《鸳鸯简》,元南戏有《裴少俊墙头马上目成记》,俱已佚,应为此剧蓝本。

故事源自白居易新乐府《井底引银瓶》诗改写敷衍而成。流行版本为《元曲选》本,题目正名为“李千金月下花前,裴少俊墙头马上”。

剧谱唐高宗仪凤三年春,工部尚书裴行俭之子裴少俊,从长安到洛阳搜求奇花异草,于上巳节骑马路过总管李世杰的花园。“尤擅女工、深通文墨、志量过人、容颜出世”的李千金正在园中向墙外眺望,两人目光相遇,一见钟情。

少俊投以诗文,千金文思敏捷,传回答诗,彼此更是倾心,相约夜间在花园相会,嬷嬷见他们爱得坚决,便放二人逃走,要少俊得官后再来认亲。

但二人回到长安,因为少俊懦弱和沉浸于情爱,竟在尚书府后花园潜居七年,并且生下儿子端端、女儿重阳。

清明节少俊往郊外祭扫,裴行俭偶入后花园,发现了李千金和一双孙儿女;李千金自认为少俊妻,行俭则以娶则为妻、弃则为妾,并诬之为娼妓,千金忍辱理直气壮地与其争议。裴尚书仗势欺人,百般刁难,要她在石上磨簪、用游丝系银跟瓶汲水,若瓶坠簪折,便要留下孙儿,逐走千金。

及至少俊祭扫归家,又在冷酷的父亲逼迫下,软弱地对千金写了休书。千金无奈被逐,返家后父母已殁,却守业不嫁。

翌年,少俊中官,前来认亲,千金凭着志气,不肯相认。裴尚书得知千金乃名门之女,亲来赔礼,竟也遭拒绝,她讽刺了裴尚书的前倨后恭。后来裴尚书让端端、重阳来见千金,在母爱驱使下,她同意认亲。

此剧1958年秋由薛雪安执笔,改编为九场昆剧新剧目,第二年十月到北京演出,俞振飞演裴少俊,言慧珠演李倩君(改编本将李千金名改为李倩君),郑传鉴演裴行俭,华传浩演裴福,梁谷音演梅香,刘异龙演乳娘。1963年长春电制片厂拍成彩色电影。

【西厢记】

元王实甫撰,共五本,每本各有一楔子四个折子。

故事源於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傅》(《会真记》)。北宋赵令时曾改编为《商调·蝶恋花》鼓子词。金代董解元编成《西厢记纪诸宫调》。王实甫的杂剧本即在此基础上编成。他打破了每折由一人独唱的成例。明代有崔时佩、李日华、陆采的《南西厢记》,都是将王本翻为南曲。

剧谱书生张珙游学河中府(今山西永济) ,在古刹普救寺与已故崔相国之女莺莺小姐相遇。因一见倾心,借宿在崔氏眷属暂住的西厢院外僧房之中。

夜间莺莺花园烧香,强生隔墙吟诗,莺莺亦酬诗一首;张生继而藉崔府超度老相国时,追荐自己的父母,在法会上与与莺莺再度相见(第一本)。

其间贼将孙飞虎为抢夺崔莺莺,兵围寺院,崔母求助于寺众,许诺能退贼兵者以莺莺相配;张生应下此诺并修书一封请惠明送至友人白马将军杜确处。杜确率兵打败孙飞虎,普救寺兵围虽解但崔母却违约赖婚,命两人兄妹相称,张生因此相思入病,侍女红娘遂教张生夜间在花园外弹琴,封莺莺诉说心曲(第二本)。

红娘为莺莺、张生传书递简,莺莺瞒过红娘而“待月西厢下”,是夜张生依约到来,但莺莺毕竟囿于礼教,又被红娘看见,竟翻脸不认。张生为此抑郁成疾,莺莺不禁内疚,以药方为名托红娘送去,当晚便由红娘送莺莺到张生房中(第三本)。

月馀后,两人情事被崔母发觉,崔母大怒拷问缸娘,红据理以争,认为崔老夫人不应悔婚,若不允婚只怕还有玷辱家门和治家不严的罪名,崔母只得允婚,但张生必须应举得官方能迎娶莺莺,两人因此长亭送别。强生行至草桥,见莺莺追赶而来,醒后才知是梦境(第四本)。

张生得中后欲与莺莺完婚,被当年曾经与莺莺订亲的崔母内侄郑恒阻挠,恰好白马将军携旨到达,为张生与莺莺主婚,郑恒羞愧自尽,有情人终成眷属。

明末有人将王实甫《西厢记》按原作全部谱为昆曲,惜不传。现在昆剧舞台演出的《西厢记》,为李日华改编的《南西厢》。

文 | 云间大彭

欢迎点击关注,点赞评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旧杂剧故事——墙头马上和西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