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悔从来无用 请你一直善良

后悔毫无作用,人生无法从头来过,所以在内心迷茫的时候,只能请你一直保持善良。

愿你出走半生,相逢仍是少年。

当在中传读研的学弟发朋友圈表示推荐周末去看《超时空同居》的时候,是我第一次有兴趣注意到这部电影。我脑子里闪过的第一句话是:请你用你的专业告诉我,这电影真的能看。

大概是年纪大了,抑或是一直以来生活平淡?对于前两年泛滥的各种青春爱情电影我一直都保持婉拒。没有过“青春荒唐我不负你,全套包夜八百元起”的“标准”青春,哪里敢去电影院花自己的钱找别人的共鸣?

不过还好,这部应该把取名字的导演文案编剧拖出去鞭尸一千遍的电影看下来之后,确实算是一部挺标准的类型影片,故事、逻辑、内涵都无甚大问题。除了应该像《闪光少女》一样应该把取名字的导演文案编剧拖出去鞭尸一千遍。对的,就是应该把取名字的导演文案编剧拖出去鞭尸一千遍。

把这件事情说三遍,除了表示这个事情很重要之外,还在于,这个标题取得确实朴实而贴切,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这种让人明显觉得不适又无话可说的感觉,最是可恶。

和古今中外所有男女主穿越时空对话的电影一样,本片也是让两位主角的生活空间发生重叠与错乱。只是这个电影更为粗暴直接,两个时空直接怼在了一起,并在一定程度上不只局限于对两位当事人开放。这是本片的创新点,它不止是《回到未来》和《触不到的恋人》的融合体,更把触不到的恋人变为了面对面的“室友”。这种改变不只是为了在形式上有区别,其实也有故事内核变化的因素。

不管电影采取什么样的拍摄手段、什么样的叙事方法、什么样的切入题材,作者想要表的内核思想总是那么几个“母题”。虽然批了一件爱情喜剧的外衣,但其实这部电影所要表达的,应该是对你我每个人的内心拷问:现在的你,还是原来的你吗?或者说,现在的你,是否成为了你想象中的样子?

理想与现实的二元对立,这种冲击比起青春、爱情而言,更能击中当下观众的内心。问题提出,就需要有答案。没有答案就会陷入迷茫,迷茫日久就会产生焦虑。这是一个“大杀器”,集中了太多人的要害。曾经有一本书一度爆红,书名叫做《谁的青春不迷茫》,看着部书并且产生了共鸣的,和现在坐在电影院里产生共鸣的,应该是同一批人。他们不止青春迷茫,现在也还未找到生活的答案。

电影里,男主有两句台词,相继出现、相互对照、直点中心:

十九年后的男主问:“路鸣变成我这样,你还满意吗?”

十九年前的男主问:“你确定陆石屹还是我吗?”

这两个问题在电影中都是问向女主的。但那只是故事。实际上,整个电影其实都只有一个“人”,那就是男主。十九年前的他,十九年后的他,横在两者之间的女主,其实都是他一个人的内部细分。这两个问题是他在扪心自问,也是电影在问每一个观众。电影用它独特的媒介属性,把不可能遇到的未来的自己召唤到了我们面前,问我们,“未来变成这样的人,你还满意吗?”;把不可能重逢的过去的自己召唤到我们面前,问我们,“你,还是我吗?”

以前很多人喜欢说,你终将活成你曾经最讨厌的样子。现在,这个“你”站在了你的面前,问你,“还满意吗?”脱口而出的答案一定是“不满意!”

但是,这不是真正有用的答案。甚至不能称之为一个答案。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自己的样子,这个样子是什么电影无法给出。电影提出了这个问题,却注定无法解答。虽然电影最后男主让十九年前的自己一切从头来过,毁灭了被现实同化的自己,但这只是出于人道也好、鸡汤也罢,电影给出的一个符合核心价值观的结尾方式而已。充其量,这只能算作电影竭尽全力传达出的一条建议:不知所措时,请你选择善良。

毕竟我们并没有办法生活在电影里,后悔毫无作用,人生无法从头来过,所以在内心迷茫的时候,只能请你一直保持善良。

愿你出走半生,相逢仍是少年。

如果是这傻样那我其实是拒绝的。哈哈哈。

你可能感兴趣的:(后悔从来无用 请你一直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