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发芽实验》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

1.能说出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空气、适宜的温度、水;

2. 经历设计控制变量实验、探究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基于本课的目标设定,我主要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手段和策略: 一、案例说法,迁移运用 在课的开始阶段,同学们猜测影响种子发芽条件有多种:光、土壤、空气、水、养料、温度、湿度等,这也反映了同学们的前概念水准,哪些条件是种子发芽所必须的,还有待实验证实。

        这些条件中,我们先选择一个条件(水)进行实验设计,因为水这个条件在实验中学生比较容易控制,也跟他们的生活经验联系紧密。开始设计时,没有给学生任何限制和引导, 让他们自由地进行设计实验方案,目的在于充分暴露设计当中的问题和欠缺,为接下来的交流讨论做好铺垫,激发同学们之间思维碰撞的火花。

        设计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的:比如有的只有一组实验,缺少对照组;有的同时改变了两个条件:常温和低温;有的实验组和对照组都选择了低温(有些种子在低温下根本就不发芽,所以看不出有水和无水对种子发芽的影响)。同学们都找出来了其他组设计的问题,并说出了改进的措施和方法,最后达成了共识:作对照实验,必须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必须相同。由此揭示出这样的探究方法是“对比实验” 。

        由于有了前面的分析探讨,在设计其他条件如空气、温度等对种子发芽影响的实验时,绝大部分同学都能把对照实验的公平性原则迁移过来,达到了举一反三的功效,由于想要学生对种子发芽对水的需求量,带着他们做了第三组实验,没有纸巾,只把种子泡在水中的观察实验。并且这学期方便每一个学生参与,要求学生把这样的实验带进教室里进行,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当然,通过这样的方法还是有较好的反馈,孩子们也能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生命发芽的神奇。

你可能感兴趣的:(《种子发芽实验》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