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北戴河》 近现代,毛泽东

浪淘沙·北戴河

毛泽东〔近现代〕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大暴雨降落在幽州古燕国大地上,白色浪花滔滔连接着天际,秦皇岛外出现了一只打渔的船只。大海上,汪洋一片,船儿经过风浪颠簸,一会就已看不见,有谁知道它漂向了哪里呢?

往事已经越过了千年的光阴,魏武帝曹操策马扬鞭,东巡至碣石山,创作《观沧海》诗篇的情形历历在目。萧瑟的秋风今天又吹了起来,人间也已换上了新颜。

注释

幽燕:古幽州及燕国,在今河北省北部及东北部。

汪:指水势大,深且阔。

谁边:何处,哪里。

往事:过去的事,这里指公元二百零七年(建安十二年)曹操东征乌桓(古代部族名)经过碣石山时写下《观沧海》一诗之事;越:越过;千年:只是一个大概数,实际已一千七百多年。

萧瑟秋风:曹操《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人间:社会制度。

创作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后,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实力增强,农村的合作化运动已有较大的进展,对工商业的改造也开始着手,建设一个工业化的强国的伟大目标也开始提出。1954年夏毛泽东到北戴河住过一些日子,在此填了这首词。

赏析

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没有比毛泽东警卫陈长江更清楚的了。   

 1954年7月23日,61岁的毛泽东,在北戴河大海中与风浪搏击。

当时,海边突然狂风大作,紧接着是大雨倾盆。面对如此情形,周恩来和朱德大喊:“主席,不要下了,不要下了……”毛泽东说:“不,我们下海去!”他又看了看警卫们:“你们害怕吗?”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报告主席, 不怕!”

毛泽东一边在浪尖波谷与大海搏斗,一边鼓励战士们说:“不要怕,大不了呛两口水,没什么了不起!”直到云散雨停雷声息,毛泽东才游回来,他的身上已被海水里的贝壳划出了血迹。

上岸后,毛泽东仍然兴致勃勃,甩打着身上的水说:“今天游得真畅快!”

这时,周恩来、朱德等领导同志悬着的心才落下了。毛泽东说:“征服急难险恶,你强他就弱!大凡世界上凶恶的东西就是这样,你表现得怯懦,你就会遭到凌辱,世界上一切反动派看起来样子是可怕的,其实并没有什么了不起。”

第二天,毛泽东就创作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浪淘沙·北戴河》,并刊登于《诗刊》。

关于写这首词的缘由,毛泽东在1962年4月曾说,因为南唐后主李煜写的《浪淘沙》都是婉约的,情绪伤感、风格柔靡,没有豪放的,所以特意用《浪淘沙》的词牌反其道而行之,写一首奔放豪迈的词。并说,他很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豪迈,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这首词上阕首句,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是说,一场大暴雨降落在幽州古燕国大地上,白色浪花滔滔连接着天际,这时秦皇岛外出现了一只打渔船。首句就气势不凡,将一种历史的气息渲染出来。至今,人们在面对大暴雨时,最容易脱口而出的仍是这一句“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可见这句话早已超脱了秦皇岛的大暴雨,而具有普遍暴雨的广泛意义,越发彰显了浓浓的历史底蕴。

在这白浪滔天之中,竟然出现了一只打渔船,这只船儿多么像搏击风浪的词人,那么大无畏,那么勇敢。这只船儿,已经被词人赋予了象征意义,成为不畏险阻,迎难而上的一种豪迈精神。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是说,大海上,汪洋一片,船儿经过风浪颠簸,一会就已消失不见,有谁知道它漂向了哪里呢?

这一句留白很多,很容易引领读者走进一个陌生而广阔的领域,那里有着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曾经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为下阕回忆往事埋下了伏笔。

下阕首句,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是说,往事已经越过了千年的光阴,魏武帝曹操策马扬鞭,东巡至碣石山,创作《观沧海》诗篇的情形历历在目。

这一句,由现实进入到历史长河里,词人找到了一位倾慕已久的老朋友,他就是文治武略的一代枭雄曹操。曹操曾经就站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诗作《观沧海》,这就是“东临碣石有遗篇”的由来。词人心情激动,也想写下一点东西,表达自己的追慕之情。

毛泽东将李煜婉约词风的“浪淘沙”词牌,改作了豪放词风。一扫“帘外雨潺潺”的低回哀怨,而变得豪情万丈。

末句,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是说,萧瑟的秋风今天又吹了起来,人间也已换上了新颜。

这一句又从历史回到现实,指出今天的中国必将比往昔更加强盛。秋风依旧,人间不同,朝代也不同。

词人正是想要带领中国人民重新站立起来,重新书写我们华夏民族灿烂的历史。

通读全词,不难感受到毛主席心中那一种博大的胸怀,广阔的胸襟,超前的时代眼光,他的词作必将指引我们沿着祖国复兴的道路继续前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浪淘沙·北戴河》 近现代,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