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要一贫如洗才能读懂这个故事 | 读《布鲁克林有棵树》

1

本书以一个小女孩的成长故事为线索,叙述一家人如何在贫穷困苦的生活中坚强,互相关爱,战胜困境的历程。

不像我最近一直阅读的推理小说有明确的主线和悬念,这本书是用无数的生活细节堆叠而成。

所以,当我要概括故事情节的时候,只能用第一段这样大而化之的方式来概括。

2

这些无数的生活细节,塑造了两个我很喜欢的形象。

首先是母亲。

不管家里多么贫穷,妈妈都会在星期六为孩子倒一杯咖啡,并不会因为孩子不喝,甚至最后要倒掉而不给他,因为这是孩子应得的。

当你用成人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自然会成长得更快。而所谓成人的方式,其实就是“尊重”二字。

获得尊重的孩子,自然也就学会了尊重他人。

母亲这么做还有一层原因,“偶尔生活中有些能够拿来浪费的东西也不错”。

这样做,也为困苦的生活增添一丝仪式感。同时,更为重要的是,看得出母亲并没有对生活绝望。生活没有将她打倒,她是坚强的母亲。

也正因对生活并没有绝望,她对孩子的教育也没有放松。

印象很深的是她让孩子每天晚上读一页《莎士比亚全集》,读一页《圣经》。

这项工作从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最开始她必须自己顶着疲劳读给孩子听,当孩子们学会了阅读,他们就开始互相读给对方听。

阅读,给了孩子一个避风港。养成阅读习惯的大女儿,更是在公立图书馆里沉浸在书海里。

物质生活的困苦,反而激发出了精神生活的丰富。

一分钱当作两分钱花的生活,让孩子可以在一页书中体会到成倍的思想的快乐,这些,母亲居功至伟。

母亲对孩子很坦诚。

当女儿交了男朋友,询问妈妈的意见。母亲坦诚以告,不仅是从家庭的角度说反对两人交往,更为动人的是,母亲以女人的角度告诉了女儿什么是青春,什么是青春易逝。

母亲给予孩子的尊重,对生活的希望,对待生活和生命的态度,这些将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我对大女儿弗兰西则不是喜欢,而是心疼。

困苦的生活让孩子吃不饱穿不暖,小小年纪就要学会坚强,学会懂事,学会自力更生,学会给家里减轻负担。

整个童年生活都是在物质的匮乏中度过的。

而弗兰西又是那么懂事。如果她哭,她闹,她抱怨,她自暴自弃,我都可以理解。

但她只是静静地成熟起来,用自己的努力换取一丝丝温暖。

在那得来不易的温暖前,她似乎就已经心满意足。

她越懂事,我越觉得心疼。

3

故事里的父亲,是一个因为酗酒而死的酒鬼。但是大家都不讨厌他。

父亲有一副好嗓子,舞跳的很好,很会讲话。对孩子,从来也都是关怀有加。

还记得父亲为孩子包扎胳膊上的伤口,撕碎自己唯一一件衬衣当作布条,你就知道他是爱自己孩子,爱自己家庭的。

没有人天生是酒鬼。

当真心爱着自己的孩子和家庭,可是对改善自己家庭的生活又无能为力的时候,父亲选择了用酒来麻醉自己。

父亲没有母亲的坚韧。

4

《布鲁克林有棵树》中说的树是臭椿树。这臭椿树有个美丽的英文名字,叫tree of heaven,亦即天堂树。这是一种少有的连水泥地上都能长起来的顽强的树。



本文原创,同步发表于个人博客,谢绝转载,特此声明。

你可能感兴趣的:(并非要一贫如洗才能读懂这个故事 | 读《布鲁克林有棵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