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一下寒衣节和《中式英语之鉴》选译

今日是寒衣节,十月初一,日历给的仪式感生活却没有。 早晨下地铁的时候,还见到不少短袖短裙的风景充盈在羊城的大街上。

反观自己,仅裹了一层秋衣,本来就弱的体质却也因这个纬度和气候的善意感到了些许温暖——这便是广州的冬天。

在粤北生活多年,再辗转到珠江边上,若没有落叶灌木,便不曾体会到萧索之貌;行道两旁的四季常青日复一日,生活也不会因季节的更替而发生变化。“最应节”的季节变化大概只有衣服的厚度了,由此每日观察行人着装,便成了我对自己判断温度是否准确的直观依据。

最近工作和生活皆略有些颓废,唯独有一点进益便是对技能理解上的提升。昨天,我跟朋友讨论起翻译的理论和实践,自觉最近不练也有所长进。

但是当初是如何放弃的翻译这行的?

我自己也拎不清。

所有行业的顶尖人才其天赋和耐力都比常人精进十倍以上,顶尖的同传能在一两天内记完一本专业词汇词典至少四五千个长单词,到了最后几乎没有不认识的词汇。

在念书时,我也强迫自己达到同传同等要求。在正常上课的情况下,我在两天内背了2300+长单词,体验了一回头疼欲裂。那时候的沪江词场还有排名,我在一个月内排名上了全国前1500名。

现在回想起来,那两天的白天黑夜我都分不清了。

《中式英语之鉴》原本:

大四的试译:

“所有权威之家在对英文散文风格的要求上皆倾心于文风约而精。但凡细腻的作家都惜字如金。

威廉·小斯特伦和E.B.怀特创造畅销手册《风格的要素》中有关于这一观点的经典剖析:

“铿锵之词必从简。一句话中不应含无用之词,一段话中不应有无用之句,同理而言,画无废笔而器无冗件。”

因而得出,所有在句子中没有任何作用的词——就是那些对内容而已无增补益的词,都应省去。

几乎所有英译中的文章(或者由以中文为母语的人直接以英文进行的创作)都含有不必要的单词。翻译初稿中大量存在这样的情况,即使在终稿中也常难以避免。

针对外国读者出版的英文版本——杂志文章、新闻故事、广告或政府报告,在浏览中你很容易发现大量这样的废词。即使是最短的英文文本——食物商品上的标签、长安汽车的巨幅广告牌、大楼顶部的公司牌,如果你注意到它们,你很有可能发现有些词是可以并应被省略的。使用不必要的单词是中式英语的标签。”

你可能感兴趣的:(记录一下寒衣节和《中式英语之鉴》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