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武侠小说里面都没有七夕节

作为一个资深的武侠迷,可能你会发现一件事情,在所有的小说里面,不管是金庸还是古龙,不管是黄易还是温润安,都没有写过七夕节。按说武侠小说这种专门为男人看的东西怎么能少的了儿女情长的温润,但是实际上在小说中,元宵节,春节和端午节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作者都会给这些节日有不同的描写,以增加文章中情感线的促进,这些节日自古到今的目的和意义都是一样的,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节日中的庆祝方式并不相同。但是七夕节就不一样了,虽然起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但是在古代,这完全不是一个情侣的节日,反倒跟现在的五一节有些相似!

七夕节最早的记载是在东汉时期,这个节日最初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没有关系。《玉烛宝典·七月孟秋第七》引东汉学者崔寔(shí)所著《四民月令》记载:

“四日,命治麹室,具簿持槌,取净艾;六日,馔,治五谷磨具;七日遂作麹及磨。是日也,可合蓝丸及蜀柒丸,曝经书及衣裳,作干糗,采蕙耳也。

文中所讲,就是晾晒东西和制作食物等。曝晒本身属于劳动,虽然获得了仪式感,但毕竟娱乐性不强,而崔寔记录的其它风俗,在这一天制作的那些什么蓝丸呀,蜀柒丸呀一类的东西看起来也不像元宵、粽子那样好吃。长此以往,这样的节日很可能会没落。幸好后来有织女和牛郎拍牛赶到。于是,七夕的另一个核心风俗出现了。

就是女性的劳动庆祝日!对,你没有看错,女性劳动纪念日也出现了。单从这一方面来讲,我们的男女平等在古代就已经做的很公平了。这一风俗就是向织女(有时也包括牛郎)祈愿。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乞巧了。乞巧就是乞求织女可以把她的技巧传递给自己。对这一节俗的最早的记录来自晋代。

穿七孔针、系五彩绳,这都是乞巧时的节俗。汉代是不是真的已经有了这样的风俗,我们目前还不得而知,但是有相应古书记载既然这样讲,说明在当时乞巧已经是一个比较流行的习俗了。这里夜雨还要额外说一下“卜巧”风俗,就是如果肖蛸在供神的瓜果上结了网,那就是乞到了巧的预兆,而且网越密,乞到的巧越多。由于蜘蛛结网和人类编织有一些相似,用肖蛸卜巧习俗在后世非常常见,其中文献上最常看到的方法是每个妹子都捉一只肖蛸放到盒子里关一宿,等到天亮的时候打开盒子,大家互相比较谁的肖蛸结的网多。网越多,就预示妹子今年的手越巧——嗯,虫恐的妹子们,如果你们生在古代,大概是没办法和别的妹子一起愉快地玩那个时代的塔罗牌了。

当然,除了这些习俗之外,还有一些更奇怪的,比如求子等,更是不搭边。牛郎织女的两情相悦的局面虽然没有出现,反而倒是纪念他们耕牛织布的本领。从这个角度来看,现代人的纪念方式反而跑偏了。当年各位武侠大师写小说时,为了向传统看齐,他们都是写的都是古代七夕节的日子,而不是现代七夕节的日子。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武侠小说为什么没有七夕节的原因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武侠小说里面都没有七夕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