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针

      家里一位老人肌酐指标高,必须做血透了。

      按照程序,先在手臂上动一小手术,做个动静脉内瘘。之后,病人需用握力器锻炼,让血管增粗,以利扎针。医生说,一般手术后半年做透析比较好。

        因病人身体状况原因,二个月后就在当地医院做血透。血透须扎上两根针,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一根针刺穿内瘘管,引血入机器过滤。另一根针扎入静脉,接过滤后的血回人体。老人对血透治疗有顾虑,一是担心费用高,怕负担不起。二是惧痛,听说会痛得不行。那天,一针扎在手臂上,无事。第二针扎在脚踝上,老人立即痛得哇哇叫。血透结束了,一个男护士过来帮忙。边拔针边关照陪护人如何止血及何时放松绷带,看似一副老练的样子。那知闯下大祸,老人手臂大出血。我赶紧叫人帮忙。应者高人,一通操作,止血成功。一周后,约看主治医生。经检查,瘘管没有破坏,万幸。主治医生叫来护士长,当面提出护理要求,护士长怎么回的,我记不得了,好像没有说话。这时候,我发话了。护士长马上解释说,这种情况属正常的,还说给压力大了就不敢接活了。听到此话后,我不敢再言语了,转而做起老人的工作。

        一个月后,尽管手臂仍旧乌青,但不影响做血透。护士在老人手臂上扎了两次,成功一针。第二针还是扎在脚踝上,病人照例哇哇叫痛。护士说老人手臂上的血管细,难找。有时候,好不容易找见并扎上针了还会“溜掉”。毫无疑问,血管肯定知道扎针痛,能溜则溜。血透后次日,打电话问老人身体感觉。没想到,一问出大事。老人说就算死,也不去做血透了。因为,针扎在脚踝上,实在痛得受不了。说实话,那地方肉少,针扎在皮上,针尖会不会碰到骨头,谁知道呢。家里人一致认为医院总有办法的,于是再约见医生。医生建议改腹透,当时也是首推腹透的。可老人不同意,宁可胸口插管,这回轮到医生不同意。老人自己有想法,当然全是道听途说的,就是不听医生的。好在,遇到了仁心的医生,答应明天一早亲自到透析室指导扎针。我们谢过之后,医生说觉得病人脾气好,陪护的家里人也老实,才肯帮忙,这样做已超出了其业务范围。又到扎针的时候了。主治医生弄来一台机器,估计是彩超,静脉被清晰地显示在了屏幕上。还叫来一位扎针高手,果然不负众望,干净利索地在病人手臂上扎上了两根针。事后,医生鼓励我们要给透析室压力,说他们有办法的。

        有了这么一次经历后,老人在透析室“出名”了。医生、护士和病友都在传,说某某病人的针难扎。于是,最早拔针闯祸的那个男护士主动回避,其他小护士都不敢接活,直接让陪护人自己找老师去。他们说的老师就是扎针高手,应该是中级以上职称的护师。找遍了整个透析室,总共找到了四位老师,都是一次成功在手臂上扎上两根针,且从不借助仪器的,老师称谓名符其实,令人敬佩。从此以后,每次都叫老师扎。但有几次,四个老师一个都找不着,只能找护士长。护士长答应亲自动手。护士长扎针排场比较大,叫上一个护士当助手,负责绷紧病人皮肤,自己则不停地拍打老人手臂,反复把摸血管位置,确定无误后才下针,一般扎三次成功两针,按我想像的考核标准来说,成绩合格,因为不扎脚踝,当然至多良好。

      时间一长,我们向老人提议,给小护士扎针机会,年轻人学得快,学会后多一个扎针高手,有利于自己。还真有两个年轻护士拦住陪护人,希望给机会,挑战最难扎的针。每人只有一次机会,结果都没有成功。之后,老人不再给机会,也没有其他护士敢主动提了。但我在想,为什么年轻护士不向四位老师拜师学艺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扎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