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国文课篇】阅读笔记

写在前面的话:

我不是一个特别爱读书的人,所以虚度很多本该静心读书的时光,常常有“书到用时方恨少”之无力感。

令人糟心的2020年就要过去,因为一场暴雪的来临,学校停了课。我终于有大把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想读的书实在太多,一直心心念念关于西南联大的书,曾经在微信上读过张曼菱的《西南联大行思录》,最后却无疾而终,心里一直耿耿于怀。

前段时间,看到《三联生活周刊》发布关于《西南联大国文课》的音频课程,果断下单购买。每天上班的路上,来回收听。有些地方看不到文字,总觉得不太懂,还是坐在电脑前,看着文字稿,听着音频,收获更大。

一位哲人说过:“人生就是选择”。像我这样意志力不够坚定的人,一旦做出选择,还是需要仪式感逼迫自己一直往前。今天,开启2021年读书计划,姑且把读过的文字梳理一下,努力做到日更,或是周更。一为加深印象,二为鞭策自己。

01

序言是《三联生活周刊》的副主编李菁老师和大家分享开设《西南联大国文课》的原因始末,并邀请本书主编,曾担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副院长的刘东教授领衔,首次对这套有着特殊意义的教材进行了精讲。

大家都知道西南联大,是“七七事变”后,为了躲避战火,保存国家文脉,挽救教育,由清华、北大、南开三所院校组成的迁至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这所大学虽然存在时间仅八年,就读学生不过四千,在抗战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却群贤毕至,灿若星辰,培养了一大批卓越的人才,这其中包括了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五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八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百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这里不再一一例举。我想大家看到这些信息的时候,心情也一定如我一般激动不已。不能不说西南联大是个奇迹,它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02

西南联大的大一国文课是一门面向全校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彼时杨振声、朱自清、闻一多、蒲江清、余冠英、刘文典、罗常培、罗庸等我们熟知的文学家都曾参与授课。这是杨振宁、邓稼先、朱光亚、汪曾祺、许渊冲等曾学习过的国文课本,也是通识教育和博雅教育的经典范本,它的存在和这些奇迹有着必然的勾连。

我最喜欢的汪曾祺先生曾经就这样说过:“我要不是读了西南联大,也许不会成为一个作家。至少不会成为一个像现在这样的作家。”而“大一国文课本”正是推动他走上文学道路的一本启蒙书。
《资治通鉴》中有一句颇为耐人寻味的话叫“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读到这里,我更坚定自己选择这本书是对的,这本国文教材里到底都有什么样的内容,让这些曾经优秀的学子成为影响后人难求的“人师”?李主编提到在总序中,统领课程脉络的刘东教授,在开篇提到了一个一直困扰中国教育界和学术界的问题。

那就是“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现在设备如此好,经费如此充裕的大学,反而不如民国时期那些简陋、又落后,经常发不出工资的学校,能培养出更具创造性的大师?

这一发问,振聋发聩。是的,我们现在的教育是病了吗?人微言轻,我不敢妄自评判,只希望得到资深的教育专家具体解释。这本教材按照四大主题展开,甄选了十篇经典课文,邀请5位师承清华国学院的学者进行详细导读。

在“自省与自治”这一主题下,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博士、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后方麟副教授对《论语》文本背后蕴含的思想、以及孔子立身处世的根本进行深度阐释,他会带我们认识《世说新语》中的魏晋风度,以及《西南联大国文课》和这两部典籍鲜为人知的关系。
在“文学与风骨”这一主题下,清华学院博士后、目前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的王润英老师讲述一个更加立体、“活生生”的杜甫和李清照。这一主题下,我们还会听到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先生的作品,为什么会入选西南联大的国文课本,并聆听国文课中的新文学作品对联大学子的影响。
在“艰危与人格”这一主题下,我们会听到清华国学院博士、博士后杨朗老师逐句解读《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三国志.诸葛亮传》《圣哲画像记》三篇古文,从这些在极度艰难状态下有所成就的人物故事中汲取人格的力量。
在“科学与审美”这一主题下,我们会跟着以科学技术才能见长的沈括奇书《梦溪笔谈》领略其中的科学与人文之美。在方麟教授的导读中,我们也会探寻王国维先生“无我之境”和著名的“人生三境界”蕴含的思想。以上就是西南联大国文课的全部内容,粗略了解,已经心驰神往,如果不用文字记录下来,如何和这些大家产生共鸣?
我特别喜欢编者最后的一段话:西南联大承载了整整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荣与梦想,“大一国文”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是西南联大留下的精神遗产,向我们启迪着自由与传统的分通,昭示着中学与西学的融合。我们希望大家通过这档音频专栏,不仅能收获新知,还能从一个领域触类旁通到其他领域,对新旧知识进行思辨;不仅学会思考,而且学习不同的思考方法。

这就是我选择这本国文课的原因,期待下一次的阅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西南联大国文课篇】阅读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