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个世界上能帮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初看这本书时以为是童话故事,读下去才发现这是一本以对话为方式的心理指导书,而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和蛤蟆先生一样的问题。


1、你真实的感觉是怎样的?很多人都说了谎。

蛤蟆第一次开始正式咨询的时候,苍鹭医生问他:

“蛤蟆先生,今天你感觉怎么样?”

蛤蟆回答:

“挺好的,谢谢你!”

这里写到这样一段话:

他很小的时候,大人就教他这样回答了,如今他也这样不假思索地回应,其实不代表任何真实的想法。

然而真实的情况是,蛤蟆先生的状态非常糟糕,内心郁闷痛苦,甚至想自杀。

面对“你感觉怎样”的问题,大多数人的回答都跟蛤蟆一样吧?

你最近过得好吗?

你感觉怎样?

挺好的。

我没事。

大家好像约定俗成似的给了相同的答案。

可你真的好吗?真的没事吗?

那些无数个辗转难眠的夜晚,半夜醒来盯着天花板数羊的夜晚;

一个人搬家,一个人去医院打点滴;

被一个又一个电话吵着还债;

背井离乡打拼只能捧着话筒问候父母;

一个人异地被封抢不到菜;

……

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在深夜一个人崩溃,却在天亮时带着微笑说,我挺好的。

这正是一种自我欺骗,不敢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不是真的挺好的,而是即便说出我不好,也没有人能够感同身受那份不好,充其量就当看了个笑话。

但是,不能把那些不好说给别人听,自己却要正视这些问题。

在蛤蟆初见咨询师的时候,苍鹭问他:

“你能告诉我,为什么来这儿吗?”

蛤蟆说:

“我来这儿,是他们让我来的。”

他们,就是蛤蟆的朋友河鼠、鼹鼠和獾。

在他看来,他是听从了朋友的话来进行心理咨询,因为朋友们觉得他需要看心理医生。

苍鹭对他说:

“只有当你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取悦朋友们才想咨询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合作。为咨询负责的只能是你,而不是其他任何人。”

为自己而来,不知道有没有人想过这个问题。

小时候努力学习,为了取悦父母,博取父母一笑;

工作后取悦老板;

生活中取悦朋友;

我们都忘了一点,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应是为自己而做,努力学习是为了考上好大学,努力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和朋友在一起是因为开心~

只有当我们正视自己,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才能改善糟糕的一切,归根结底,决定权在于自己。



2、你要知道自己是个成年人

这本书里探索了人生的三种状态,分别是儿童、成年和父母。

一个人处在‘儿童自我状态’时,他的行为和感受都像一个孩子。
人们进入儿童状态后,感受和行为和小时候的自己如出一辙,与实际年龄并没有关系。
儿童状态的基本情感有:快乐、深情、愤怒、悲伤、恐惧。

而当一个人很轻易地达到这些状态的时候,说明他正处于儿童状态。

每个人的童年都掺杂着父母的影响,父母会不可避免地把他们的观念灌输给孩子,在我们很小的时候,也没办法调整自己的状态来应对父母的喜怒无常。

在蛤蟆的记忆里,父亲总是严厉地批评他,从没有对他满意过;

母亲因为父亲的威严不会当着父亲的面拥抱他;

从学习的专业到继承家产,一直都是父母替他做决定,也因此,即便父母已经去世了,他仍然会愤怒,会恨他们。

这不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缩影吗?

小时候父母总拿我们和其他孩子攀比,谁家孩子考了第一名,谁家孩子考上某某大学,可能你真的努力了,也尽力了,可还是没办法让父母满意;

大学毕业后,他们会说谁家孩子在某单位上班,月薪几万,买房买车,唯独你不争气;

在某公众号的一篇文章里看到一段话,说有的父母在县城或省城给孩子置办了房车,你们给我置办了什么?孩子从不拿你们和其他父母攀比,你们又为什么总拿我和其他孩子比呢?

最重要的是这些影响让我们成年后还处于一种取悦他人的状态,也就是讨好型人格,为了让别人满意,就刻意去迎合别人,却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是开心的吗?

所以书里又讲了另一种状态:

成人自我状态,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
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

成人状态让我们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是对还是不对,假如一件事你感觉做起来不开心,那完全可以选择不做。我们是可以自己做决定的。

朋友约聚会,不想去可不可以拒绝?拒绝了朋友不高兴怎么办?可是不拒绝的话自己又不开心;

为了让朋友高兴而选择聚会,为了让领导满意而答应不合理的加班要求,为了让父母满意而和一个不喜欢的人结婚;这些都不是出自自己的意愿。

作为一个成年人,应该学会替自己做决定;还要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哪怕内心波澜起伏,也要平静地应对;不在兴头上随意允诺,不在愤怒生气时轻易下决定。

书里说:

处在‘父母状态’时,基本上你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不管是哪种,你都在用言行重复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你会想证明给别人看,让别人接受你的观念和价值观。

做好自己,不沉湎于过去,也不对他人的人生指手画脚。这既是一种教养,也是对他人的尊重。


3、我好,你也好的人生坐标

书里提到人生的四个坐标,分别是:

我好,你也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也不好。

处于“我好,你不好”这个坐标的人,总是会斥责和惩罚别人,在这类人的观念里,只有自己才是对,而别人怎么做都不合他的心意,都没办法让他满意。

他们总是对别人指手画脚,说着“你怎么总是让我失望啊!”“这点小事都做不好!”的苛刻言语。

这样的人往往会有很强的道德优越感,而被斥责的一方则会变得自卑、自责,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什么都不如别人。

有的父母正扮演着这样的角色,比如“长大后你要和我一样优秀!”“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玩意儿啊真是气死我了!”……因此教育出来的孩子总是自卑怯懦,做事情畏手畏脚,不敢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

蛤蟆的朋友獾就是这样一个角色,他总是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蛤蟆的行为是多么让人不满,像父母一样教导他应该怎么做,为此蛤蟆说:“他真像我的父亲。”


处在我不好,你好这个坐标的人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所以他们就玩那些会把他们变成受害者的游戏。

也就是当它们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会把不幸归咎于外在的因素;

比如不小心打碎了碗碟,会抱怨倒霉;

雨天堵车会抱怨,这该死的天气;

抱怨房子风水不好,地理位置不好;

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为什么这样的事情总是发生在我身上?

总之处在这个坐标上的人认为自己很差劲,而别人都很好,只有自己不好。他们只记住那些悲伤的事情,而忽略了美好的时光和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处在“我好,你也好”坐标上的人,不仅觉得自己是好的,而且相信别人也是好的,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信念。

这种信念让人积极地向外展示好的一面,随之会越来越好。

这些坐标理念并不是用来给人贴标签,而是用来理解行为的方法。


蛤蟆先生通过心理咨询,一点点地进入自己的内心,认识自己,理解自己,终于告别了抑郁,重获新生。它不再浑浑噩噩地度日,而是对未来有了清晰的计划,勇于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感到前所未有的快乐!

跟随蛤蟆和苍鹭的对话,我们也能够在其中发现自己的影子,逐渐深入内心探索,全面理解自己,发现问题所在。

如同苍鹭所说:

虽然你开始在理智上理解自己的行为,但要充分理解自我,唯有通过和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当你对情绪的感受越来越清晰时,就能明白它们并非可有可无,也不会对它们不闻不问,因为情绪正是自我的核心。

在理解自我的同时,要一步步付诸行动去改变,才能真正意义上获得新生。

最重要的一点是,你要愿意帮助自我改变,愿意帮助自我走出黑暗的深渊。如同一开始苍鹭对蛤蟆说的:

只有当你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取悦朋友们才想咨询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合作。

只有当你自己愿意改变的时候,外力才能发挥作用,否则别人想拉你一把都找不着你的手在哪里。这个世界上能帮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希望你可以过得幸福快乐!


往期推荐:

“居家可以做哪些事情来提升自己”

“美好的东西会失去,我们也终将老去死去”

庆山 l “为那些真实、珍贵、神圣、有信念的事物而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个世界上能帮你的人只有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