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那点事:唯有简单,才能正确
原创: 香帅无花 香帅的金融江湖
投资
宏观、对冲与杠杆
“唯有简单,才能正确,
自己懂的,才能简单”
前两天突然变天,被冻成了狗,感冒头疼,啥也干不了,就缩在被子里“思考人生”。正好我们公号后台也很多人问投资的事情,顺便做个总结。想来想去,投资就两句话:
(1) 唯有简单,才能正确
(2) 自己懂的,才能简单
我们团队好几年前就开始拿自己少量资金做内测,想看看嘴上的“宏观金融思考框架”是不是能变成真金白银的资产—— 实践下来感受是(1)中国市场是坑多,机会多;(2)能“看对”和能“做对”之间隔着的,还不止一点点。
坑多大家都能理解,尤其是股票市场的个股。一来书本上教的那些“价值投资”标的真是没有那么多,二来波动大,庄家控盘的概率高,稍不留神筹码就被洗干净。很多时候,你会发现,“看对”和“赚到钱”根本不是一回事。尤其是我们这种纸上谈兵的人,特别容易犯一些自己天天给别人讲的“偏误”。比如说,总觉得自己多少是“圈内人”,N多道听的“内幕”,途说的“绝密”,全塞到组合里——最后会发现,这样下来的“投资”就是乌合之众,不亏钱才怪。
必须自己将坑都趟一趟,跌个嘴啃泥,才会学着长大。
这件事从2016年开始,慢慢有了感觉。回看一下,2016年是40%,2017年是30%多的收益率,当时资金很少,逻辑也非常简单,都是来自对大势的判断:2016年初判断宏观面松,房价压不住,抓了房地产,2017年觉得宏观乏善可陈,就看长期趋势,觉得大消费类是既积极又防御,长期看不可能错,短期内没有其他机会时,应该是亮点。既然是看到行业层面,也就不多啰嗦,直接找龙头,所以当时简单粗暴选了万科,茅台,和格力。这些回头看逻辑都是对的。但是除了这几个以外的零碎选股都不算成功。
看宏观趋势,看行业趋势,选龙头
但是2017年在期货账户跌了个跤。看了几年宏观觉得很是笃定,去玩大宗商品期货,结果发现,商品期货这种博短期波动的交易,“看对”和“做对”就不是一回事,因为杠杆高,即使趋势看对,但是没用,扛不过波动,就死了。印象比较深的是铁矿石,中途有次因为一个非常意外的某地高炉倒塌事件,出现剧烈波动,一把就搞得灰头土脸。
有了前面几年的经验教训,对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大致上有了判断——
赚的钱全部来自对宏观(或者行业)的预判,亏的钱主要就是过度自信:比如商品期货的短期波动会拍死你的判断;比如过多的将宏观趋势的判断推及到个股,实际上个股的波动受“其他因素”影响太大,除非你是巴菲特爷爷那样钱多耐心足的主,否则中短期很可能发生超预期波动。
加上杠杆,短期的波动会被放大,一把就可能让你回到解放前。普通人还是不要加杠杆。
由于个股短期的波动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宏观(或者行业)趋势的判断,在中短期,只适合放在指数上。指数包含了很多的股票,这其实也是一种对冲,虽然获得的收益比较平庸,但是风险却要小很多。
所以2017年底定下一条规矩——只做自己擅长的事,也就是只“择时”。2018年对我们是个独特的年份,一方面看得很准,几乎所有趋势都抓对,一方面收益率不高,12%。虽然说比大盘略好,但是考虑到全看对,这个成绩是不应该的。那犯错在什么地方么?
说来惭愧—— 贪婪。年初收益率和很多人一样,达到30%多。但是到6月份,我们是明确的看到宏观彻底入冬的迹象,但是心里又犹豫,想在中报附近博一波反弹,结果被套跌了20%后,才手忙脚乱全部清仓。下半年才睡了安稳觉。这个教训还挺深刻的。发现看对不等于做对。真正要做对,不但考验眼光,更考验人性。
如果当初自己进来是选择跟趋势,6月份以后就不应该再恋战,想博一波短期的反弹。即使博,也应该是小仓位的。
人性是贪婪的,无法杜绝,但是可以疏导;可以用小部分比例的仓位和资金,来博这一波反弹,即使被套了,损失也不会太大。
在币圈投资也是一样的,作为普通人,绝大部分的资金还是要在定投上,制定好定投的策略,在达到前高之前,就是无脑定投。等到超过前高,设置好不同的止盈点,卖出的比例,赚取周期带来的收益,安全可靠,还不怎么操心
如果手痒,可以一小部分资金,大概在自己的10%左右,拿出来,看看短期的趋势,玩一玩。
之后就一直空仓,一直到18年11月。11月开始宏观形势就比较明朗了(这些逻辑我在线下课,线上课,公号里都重复过多次,就不赘述),没有什么好犹豫的,肯定是先上车。12月讨论了一下,觉得可以做个试验,就分了两个账户,一个我们叫“懒人账户”,就打算跟着大盘,因为对趋势比较有把握,用分级B加了点杠杆,另一个叫“操心账户”,主要是想试验“主动择时”策略是否能奏效。从2018年12月1日到2019年3月31日,四个月下来的累积回报率,懒人账户是41%,操心账户是83%多。
懒人账户的逻辑超级简单,基本是宏观预判,完全是择时,操作也非常不频繁(平均半个月看一次)。2018年12月的预判是,一季度“经济触底不反弹”,货币宽,金融资产价格肯定涨。没有时间精力研究行业和个股,那就乖乖的买大盘指数,然后保守的加点杠杆。到1月后发现市场偏好中小盘概念,就在中证500指数上加了点杠杆。另外在这个逻辑下,券商板块肯定是受益最大的,又配置了点大券商。因为判断所有资产价格都涨,所以又配了点大房地产—— 考虑到大盘同期22%的收益率,41%的成绩算中庸,完全就是宏观大势的涨幅,略微超出的部分就来自很少的一点点杠杆和基于宏观的行业选择上。
再看操心账户。83%的成绩是挺好的,而且回撤控制在5%以内。那这个收益来自哪里呢?我总结就是三个词:宏观,对冲,和杠杆。这个账户我们一分钱也没有放股票,主要就是国债期货和股指期货。这也是总结了自己的特点以后做出的决策:因为对宏观预判确定性高,所以操作上仍然保证“宏观”为主的策略,资金量少,就用期货加大杠杆,同时配置国债和股指期货,就是为了对冲,减少波动。逻辑都不复杂,我们都曾经公布在公号里过。
11月开始的时候,基本上都在国债期货上,因为宽货币之后,债券价格肯定率先反应。到了春节前,发现股市情绪比我们预期的还要高,就开始加股指期货。
尤其到了3月,股市涨得太凶,有人获利出走,肯定会导致价格波动变大,债券价格就会形成对冲——所以3月份市场也有几次深跌的时候,要是一心扑在股指期货上就可能组合的回撤会很大,但是对冲下来,整个业绩就比较让人安心。里面最难的部分就是怎么调整国债和股指的比例, 这个我感觉就是对短期资金面和市场情绪的把握,说起来轻飘飘,但是特别耗神。
回头看,虽然操心账户的收益率看上去是懒人账户的2倍,但是算算时间心血,是投在懒人账户的4倍都不止——我们自己调笑说,要算单位时间回报率,其实懒人账户高得多。这也更使我们感到,真正的主动型投资,不是个业余的活儿—— 小散们想要获得主动收益,确实需要付出极大的心血,能量守恒这个定律在投资上绝对适用。
香帅的经历也告诉我们,懒人账户的收益效率是最高的。
不过仍然可以看到,这个懒人账户,并不是完全非主动的懒。最开始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经济触底不反弹”,货币宽,判断金融资产价格一定涨,因为没时间研究行业和个股,直接配置大盘指数。市场热起来,券商股是受益最大,根据这个逻辑,又配置券商,然后,观察到市场偏好中小盘概念,所以主动调整到中证500;
所以,高于大盘收益的部分就来自于一点杠杆,宏观上对行业的选择。付出越多,才可能有更多的收益。
如果没时间,直接跟大盘就够了,看对大的趋势,收益也是不错的。香帅和徐远看起来对于趋势的判断都不错,在宏观择时上,他们的判断可以拿来作为参考。
不仅如此,对于行业的判断,他们也会放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也是可以为制定更主动一些策略的参考。
还应该注意到,即使是懒人账户,也加了一点杠杆。杠杆在我的理解里,就是风险,李笑来说,绝对不要使用杠杆,因为你判断不了市场的短期波动。可是,香帅基于对形势判断的信心,加了一点杠杆,应该不大,所以风险也不大。
我想起了,碧树西风说投资,早期没有资本的投资者,都会加杠杆做投机,否则积累起来就太慢了,永远无法翻身。杠杆不是不可以加,但什么时候加,基于你对形势走向的判断,加多少,基于对波动的预测。
操心账户感觉就是那少量的资金,国债和股指期货+大杠杆,可以用来搏一搏高收益的;但同样基于宏观的判断和择时,而不是小道消息,宽松的环境,债券肯定先起来,后来股指起来了,就加大股指的配置;国债和股指互相对冲,减少风险。国债和股指期货的分配,重点就在于短期资金面和市场情绪的把握。
这个和币圈我们做价值投机和判断牛市高点时,需要判断的东西是一样的。这个难度是比较大的。
感觉股市大盘受两个大的因素影响:宏观经济面和货币政策。
实际上,这两个因素,对币圈的影响也是有的,仔细想想币圈的2018年的低谷,也是宏观经济最糟糕的时候,股市的情况也不好;今年的年初,宏观经济政策转向,股市一直在反弹调整,币圈也有这样的趋势。所以,币圈的周期,除了比特币的减半4年周期之外,外部环境,宏观经济状况,货币政策也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不可以忽略的。
资产市场就是资金盘,而宏观经济面和货币政策就像是控制资金流的阀门,影响着社会整体资金量的多寡,越多,越利于资产价格的上涨,对每个资产价格都一样,反之亦然。有了资金的注入,币圈的那些热点才有人去追,才有钱能够炒上去。
所以总结下来,投资如果要获得更好的收益,能且仅能做那些你懂的事情—— 而一旦懂了,一定会简单。反过来说,如果你觉得“很难”的事情,大概率就是没懂,这时候的投资决策,很难不出错。这就是开始说的原则:“唯有简单,才能正确,自己懂的,才能简单。”除了原则,真的就是对人性的考验,要在“欲望”和“克制” 中间取得平衡。没有欲望,很难做“主动策略”,但是一旦上杠杆,又要求极度的克制。
从这大半年的情况来看,没有犯大错,但放在下阶段,其实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比如懒人账户是否太懒?在一个趋势这么明确的情况下,是否应该稍微aggressive一点点——就像你明知道对方是个适合自己的好姑娘,因为担心被拒绝,还是不温不火淡淡的说“今晚月色真美”。是不是过度保守?
这个比喻好妙。把明确的形势,比喻成适合自己的好姑娘;把懒人策略比喻为“今晚月色真美”
更重要的是,现在这样懒的策略,在下个阶段是否能奏效,其实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到目前这个阶段,即使“上涨”趋势保持,但上涨的行业分化一定会加大。所以非常“被动”的策略可能会陷入极度平庸。所以最近根据对行业分化上涨的判断做了一些调整,比如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配置。但反过来说,如果懒人账户不“懒”了,那岂不是变成了“操心账户”? 换算成单位时间精力的产出,又是否划算呢?这一点感觉没有想透。
感觉世上的事情之间的界限本就是很模糊的,界限的概念来自于人脑。多懒叫做懒,做到多少叫做操心,每个人的标准都不一样。
对于一个小白来说,比如我,懒就是跟大盘,再跟细分行业,对于我来说都是操心了。可是对于香帅,跟细分行业,并不难,所以也不怎么操心。操不操心,因人而异,因能力而不同。
再多说一些,比如我,愿意去操心,多赚点收益,还是选择不操心,干别的事情,放弃那点收益,背后的逻辑就是,究竟哪个行为带来的收益大?哪个行为的成本高?说起来轻飘飘,真的衡量起来还是有很多困难的,有些事情是很难量化收益和成本的。比如我带娃,还是去研究股票,带娃的收益就很难计算,因为发生在未来,也很难度量,你当下不陪娃,未来会损失怎样的收益。
如果是巴菲特,他有足够的资金和耐心,小的趋势变化和短期的波动,他完全可以不care,因为他有钱啊,有这时间,还不如享受生活。还有老猫,李笑来,他们可以完全做到屯,配置,不看,因为他们有钱,有足够场外赚钱能力,不care这点小钱。场外赚钱能力真的挺重要的,让你有能力不去操心太多,简单的策略就够了。
再说到操心账户,书本告诉我衍生品价格随着价格波动而增大——这句话很容易被理解成波动大的市场里,衍生品更好赚钱。但是如果换成操作的角度考虑,你也可以有这样的推论:因为高杠杆的存在,衍生品交易必须保持高频,因为短期波动很容易将长期趋势干掉。所以,如果市场的波动和分化变大,后面的杠杆交易就会更加“操心”,风险也可能加大。所以可能需要进行调整。
根据这个逻辑,下阶段的原则仍是“唯有简单才能正确,自己懂的才算简单”16个字。这个原则下,在操作中:
只做宏观趋势的择时
趋势明确的情况下,应该加大杠杆
波动增大的情况下,降低杠杆,增加对冲
1 对于我来说,先搞清楚我买的基金究竟是对标的什么类型的股指?大盘,还是其他中小盘?
2 然后,持续跟踪徐远和香帅的公众号,对宏观趋势有所了解,指导股市,房市的投资
啰啰嗦嗦写了一堆,与其说给别人看,不如说是给自己看。发现隔段时间需要将很多事情进行整理和归纳,而且一定要用白纸黑字的方式进行输出,否则就是零碎的想法,永远没法结构化和方便自己进行迭代。
最后多说几句:
1
这些原则和逻辑,都非常简单。所以可能对很多资金量很小的,比如几十万到几千万的散户是适用的。过亿的资金可能需要在标的上稍微给一点点分散度,也不会发生什么质的改变。散户如果是玩票性质的,还是尽量“懒人” 的好,主动型策略听上去很美,但是要求太高,能耗太高,可能容易burn out。
2
债券/房子,买什么”的问题,一概没有回答。因为投资是个千人千面的事情,有的人坚持买茅台,有的人擅长做短波,还有的人这段时间炒ST,估计都赚得飞飞的。有的人住在一线,有的人在小城镇,同是“房子”这个名词,实质却完全不一样——我们不做占星打卦,这些都是回答不了也不应该回答。但是一些基本的逻辑和框架,都在前面的课程和公号里都多少讲过,最近马上要推出的线下课程里也会再次强调和将其体系化。
3
在上行的趋势里,上车是第一要务。如果不知道该上什么车,怕上错车怎么办?我在蚂蚁金服讲课的时候提过—— 上公交车,也就是直接跟大盘。同样的道理,一旦有下行趋势,下车走路是相对安全的办法。说到底,投资策略,适合自己的大概就是最优的。
END
香帅的金融江湖
ID:xiangshuai-finance
其他机构或个人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事宜: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