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Ivan
“你可以爱一个人,但仍然选择和他说再见;你可以每天都想念一个人,但仍然庆幸他已不在你的生命中。” ——塔拉·韦斯特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这句略微绕口的短句出自《圣经·诗篇》,却被作者塔拉·韦斯特弗恰到好处地选定为《Educated》的中译本书名,颇有一语双关的意味——“飞往”既带着对过去命运的逃离,又意指对新的信仰的奔赴——这位十七岁前从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幸运地“看到”了“山”的方向,从垃圾堆奇迹般地“飞往”了剑桥。虽然直至书的结尾,作者仍然没能完全打破内心的桎梏,但她坚持告诉读者“确知山的方向”的重要性,哪怕过程中伴随着“Things gained and Things lost”,因为“Educated”不是单向度的跃升,而是得与失之间的一种两难平衡。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大体上都是按照作者塔拉的回忆时间线铺开,也是作者人生的三个阶段,也是她实现自我觉醒和飞跃的渐变过程,就好比破茧而出的美丽蝴蝶,终于用一对微弱的翅膀拍出了一个全新的自我。
01
茧房:爱达荷山区,原生家庭种下的精神原点
塔拉出生在一个摩门教家庭,有一个异于常人的偏执父亲,因为坚信世界末日即将降临,所以带着一家住在偏远的山峰底下,经营着一个废料场。塔拉和其他几个兄弟姐妹不上学,不看医生、不吃药,每天帮助父亲收集并储存各种食物和瓶罐,然后在垃圾里分拣废铜烂铁去换钱,整个家庭就这么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作为一个女孩子,她一直穿的是男生的衣服,也从来不知道化妆是什么,甚至不知道上完厕所要洗手。更夸张的是,这个极端保守的家庭不能容忍女孩的哪怕一丝暴露,塔拉只要稍微表现出一点女性特征(比如想涂口红之类的),就会被她的哥哥肖恩抓住头发拖到洗手间摁到马桶里,骂她是妓女,而她的母亲则在一旁视若无睹……
这便是塔拉最初的人生形态,在一个拒绝一切与外界沟通、极端保守的家庭里,过着反社会潮流的生活。这是她的精神原点,虽然我们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但并不意味着不可以选择后续的走向。
02
破茧:杨百翰大学,通过裂缝照进的第一束社会的光
而改变后续走向的引子,便是她另一个哥哥泰勒的突然离家。这是他们家族成员第一次打破惯例,这引起了塔拉足够的好奇,并最终驱使她鼓起勇气尝试去接触外面的世界。无论是在听哥哥留下的CD时发现的音乐天赋,还是通过阅读《圣经》自学的写作,都在默默为她走出大山孕育契机。
终于,在又一次家暴中,哥哥泰勒推了关键一把,逼着塔拉下定决心离开家去读大学。因为只有家庭教育的背景,所以塔拉只能选择了有成功先例的杨百翰,并以学习音乐以便回来指挥唱诗班为由说服了父亲。
这是塔拉生命中的关键的一步,她终于撕开了茧房一角。然而,外部世界的光芒与碰撞并行而来。十七岁才第一次走进教室的塔拉发现自己已然是一个怪人:她不讲卫生,也不愿洗澡,因为父亲说过所有的清洁都是虚伪;她把自己包裹得严实,不理解为什么同学会穿低领、短裙还有紧身衣,因为父亲说这样穿意味着淫荡;她也不知道怎么与同学相处,更是连很多基础知识都不知道,甚至以为欧洲只是一个国家。
无数新事物的冲击,彻底颠覆了她的旧有认知。此时的她,为了不被学校劝退,像一块海绵一样疯狂自学补课。当初在“茧房”里练就的异于常人的耐力,再加上对“新世界”的强烈渴望,使她比任何人都更有毅力,最终从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怪人”变成了每门功课都得A的学霸。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她终于意识到自己曾经生活的圈子是多么地偏执和扭曲,自己一直认为的世界,根本不是别人生活的世界。
03
化蝶:剑桥大学,剥离过去命运后的自我重塑
在那一刻,塔拉终于体会到原来这个世界会存在如此深重的傲慢与偏见,会有那么多的矛盾与冲撞,她觉得音乐并不能改变太多,所以转而攻读哲学、政治和历史,期望能够帮助这个世界化解更多的误解。
也正因为这份初心,她被推荐到剑桥作交换生,后来又获得盖茨剑桥奖学金,并在那里读完了硕士和博士学位。她也开始努力地融入社会,强迫与他人交往,尝试红酒和时尚,也开始经营自己的小圈子。塔拉的自我觉醒带着她越走越远,她所受的教育一方面给了她很多体面的东西,让她很好地顺应了这个世界并过上了自己理想的生活;但另一方面,也使她和自己的原生家庭之间的裂痕拉扯地越来越深。塔拉每一次与家人的试图和解都以失败而告终,她的努力换来的只有父母兄弟的远离,因为她早已不是当初大山里被父母养大的孩子,但父母仍然是当初的父母,她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只能在外婆的葬礼上,一个人孤独地坐在礼堂角落,默默地看着另一边的父母和手足。
正如塔拉在书中写的,“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而我称之为,教育”。在她看来,教育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获得或者知识积累,而是一面打破、一面重构的过程。所以,她非常认同教育学家约翰·杜威的观点,“教育必须被视为一种对经验的不断重建;教育的过程和目标合而为一,是一回事。”
她把这句话放在了书的扉页上,也是整本书的一个题眼。在塔拉看来,教育的核心应该是自我塑造,而不是被任何一种权威主导,应该永远保持一种主动探索的姿态,不断用新的观点和知识扩充自己、丰富自己、塑新自己,因为每一个被翻越的旧山头,都是更辽阔天地的起跳点。
04
回溯:塔拉的自我“忒休斯之舟”
这本书从一开始写作时,作者就有意摒弃了所谓的“美国梦”的套路,尽管一个从“垃圾堆”走出来的女孩,最后走到了剑桥,这本身足够励志,但这并非作者的本意。塔拉真正看重的“教育”,既不是那些被贴了成功学标签的努力,也不是蓄水池般不断累积的单向度的果实,而是一种在得失之间不断游移、不断平衡的自我找寻。
就好像“忒休斯之舟”,每当出现了一块朽板就会被抽走换掉,那么当整艘船的木板都换了一遍之后,它还是原来的船吗?塔拉的教育观其实正是在暗合这个经典的身份更替悖论——不断革新后的自己,还是原来的那个自己吗?
这也正是作者一直苦苦纠结的地方,所以她才会给出“Things gained and Things Lost”作为另一个书名,每一次观念的更迭,就好比“忒休斯之舟”上被抽掉的朽木,她想改变,但也怕回不去(或是不被认为是“原来的船”)。所以在最后,她还是选择了“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尝试以此作为自我解局的一剂药方。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既是逃离,亦是奔赴,带着差异、接受不确定性,并怀抱激情去找到一个信仰,以此来动摇旧我的“根深蒂固”,或许这是打开“死结”的一个希望。就好像塔拉在面对比尔盖茨采访时说的,“信仰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让人们相信存在更好的世界,不同的世界,相信我们可以过上与以往不同的另一种生活,体会你从未体会过的爱。但要舍弃过往,想象未来,则需要信仰和教育相结合。只有二者相辅相成,才能遇见未知的人生,期待不一样的改变。”
“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教育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塔拉用自己的前半生告诉我们,每个人的“自我”都是一个故事,而“教育”,就是为了让这个故事能够生动,并流动起来。每一个经历过不确定、自我否定的“故事”,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条路,那才能被叫做“Educated”,也才是真正的“飞往了你的山”。
读书感悟 & 金句
金句:过去是一个幽灵,虚无缥缈,没什么影响力。只有未来才有分量。当生活本身已经如此荒唐,谁知道什么才算做疯狂?
群友感悟:问题不是问题,只是应对和反应。原生家庭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人生是从觉察、接纳、理解到改变的自我的成长的过程。最后,哈佛幸福课金句:成功(包括物质、名声和地位),只能影响一个人幸福感的大约10%,剩下的50%是基因,还有40%的幸福感是心理决定的。因此,很多原生家庭的问题并不是我们自身造成的,只是对自我无能的愤怒或焦虑,但要相信我们有无穷的潜力待挖掘,让我们抱抱那个自己,-起把握剩下的50%,一起成长,一起飞往你的山。
end
欢迎大家加入云上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