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Jason—别让你的善举,成为别人眼中的理所应当

        前两天,我可爱的客户又跟我提起了那个被我拒绝了无数次的要求:“你们就不能晚点下班吗?”

        看到这估计很多人会差异了,客户是上帝啊,让你加会儿班,你竟然会拒绝?是的,我不但拒绝,而且拒绝的斩钉截铁。在我眼里,即使是上帝的要求,也不能破坏了约定好的原则,本是咨询行业,合同既然是按时间计费,那超出当天约定时间之外的工作,就是明天的工作,请问我今天加班把明天的活干了,那明天我是不是还要给你干后天和大后天的活?

        但试想,如果我三天两头地给他义务加班解决问题,他就会高兴了吗?不会,久而久之,他只会在你不想加班的时候跟你说:你昨天都加班了,为什么今天你就不能加?甚至,他会想让你加的更晚,干的更多,而完全忘记,你本应六点的时候,就在餐厅吃晚饭了。

        升米养恩人,斗米养懒人,旦米养仇人。在饥寒交迫的时候,你给别人一个馒头,他会感恩戴德。但如果你继续给,他就会把这些善举当成理所当然,甚至还会滋生不满,认为你给的不够多。这就是所谓的“感恩边际效应”。因为当这个人手里捧着一大堆馒头的时候,他的心理可能是这样的:“卧槽,这帮弱智慈善作秀的怎么就知道给我馒头,老子还需要鞋子和衣服...”而此时,他可能已经忘了正是这些人救了他。               

        就像被逼跳河的英国慈善家Olive Cook;像斥巨资为乡里盖别墅的陈生;像成名后为家乡修路的赵丽颖;还有致死都在被家长索要捐款的丛飞。本是善举,却出现了铺天盖地的不和谐的声音。

图片发自App

        不得不说,人做事,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自己的目的。有的人搞慈善确实是为了扬名立万,但大多数人,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内心而已。因为扶贫济困本就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但这快乐也好似一种收益,你最好“无私”一些,少获取一点。就像喝酒,微醺最好,喝大了,怕是就要出洋相了。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本是余香,就不要喧宾夺主。太浓,就难免让人心生误会,你是不是为了做广告才送我一枝,目的是卖出你身后更多的花呢?

        所以在别人危难的时候,给他一个适当的帮助,推他向前走一步,他会永远感激你。而如果你给的恩惠远远超出困境对他的束缚,他就会对困境麻木,甚至放弃努力。而当你不再施舍的时候,他就会对你反目成仇。

      帮助别人要有节制,雪中送炭也好,锦上添花也罢。你的善举,应是奖励,而非施舍。你的施善对象,应是那些虽身陷囹圄,但本身却很努力的人。

        就像是路上那些手脚健全,却伏地行乞的人,我通常一分钱都不会给他。

        就像是给孩子发红包,你用不着是个节就包,有点成就就给。让他形成“红包乃节假日必备”的概念,甚至连自己的进步,也是以获取红包为导向。这要是哪天不给了,反而惹的呜嗷乱叫。

        乐善好施,也要讲究方法,孟非说:有人请你帮忙,原指望你帮十分,结果你只帮了七分,对方便觉得你不仗义,非但不感谢你,反而觉得你欠他三分。是的,有些人,就是这么得:凑!不!要!脸!所以你帮他前,最好搞清楚他到底要什么,要么十分全安排,要么一分都没碰。非要帮个半瓶咣当,那一定要提前说清楚。

        而对于那些以怨报德之人,你最好敬而远之,帮他你不见得手有余香,反倒有可能惹了一身骚。哪怕你无私的很,并不求得那点余香,可你应该也不想要那身骚吧。

        “我给你一颗糖,你看到我给别人两颗,你就对我有看法了,但你不知道他也曾给我两颗糖,而你什么都没给过我;我让你帮我做点额外的事你不帮我,那好,下次即使你让我做分内的事,我也照样玩死你。”

        没办法,这就是人性,是不加修剪,不加矫正的人性。

        对于那些需要别人帮助的人,请你务必心怀感激,不是说谁就稀罕你的感激,而是别人要确定,他们要不要对你伸出援手。

你可能感兴趣的:(Hello Jason—别让你的善举,成为别人眼中的理所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