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第3选择思维”从冲突中找到协同

常州龙城分舵三级拆书家 燕子 

两个月前的一个周五晚上吃过饭,全家人坐在客厅看新闻联播,看完后,孩子还在继续看电视,我提醒孩子:“不要看了,快去写作业啦。“孩子磨磨蹭蹭,不太情愿,希望再看一会,我希望她快点写完作业早点睡觉,所以没有同意,要求她立即回房间写作业,无论他怎么哀求,我也没有同意。结果孩子很生气地边说:“我讨厌妈妈。”边跑回房间,可想而知,这场冲突让我们的心情都不好受,孩子也带着情绪写作业,效果可想而知。

又是一个周六晚上,孩子放学到家,拿出一张竞选班委的报名表给我看,问我的意见,我想让他把时间多放在学习上,于是跟他说:“这个竞选没啥意思,现在当务之急应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学习搞好了才是最重要的。”说完,孩子就朝我抱怨的说:“人家同学家长都会帮孩子参谋参谋,你就只会劝我放弃。不跟你说了。”于是我们的交谈不欢而散。

这些冲突的场景以前经常发生在我和孩子的意见不一致时,我们各持己见,谁也不让步,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去解决,最后总是搞的两败俱伤,还会影响亲子关系。

自从我开始对史蒂芬.柯维的《第3选择 解决所有难题的关键思维》这本书进行拆书学习后,书中介绍的第3选择的关键思维让我收益颇多。这是一种寻求协同的思维模式,联想到我和孩子平时遇到的冲突问题,我豁然开朗,当我和孩子发生冲突时,不就可以运用第3选择的思维模式来解决问题吗?书中对“第3选择”的定义是通过协同得到第3选择-“我们的方法”,一种视角更高、更好地解决冲突的方法。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冲突或两难问题时,不同于竞争、中立或妥协的思维,而是具备协同的第3选择思维,不仅能找到创新的解决办法,还会加深彼此的联结关系。要达到这种思维模式需要分四步来转换:我看到自己、我看到你、我找到你、我和你协同。

有一种方法能够解决我们所面临的最棘手甚至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有一种方法能够解决生命中几乎所有的困境和严重分歧,它是通向未来的方法。它既不是你的方法,也不是我的方法,它是一种更先进的方法,它是一种比我们以往能想到的任何方法都更好的方法。我称之为“第3选择”。

在冲突中,我们习惯以“我的方法”或“你的方法”进行思考。拥有协同心态的人会团结双方,或跳出这一狭隘的思维方式,寻求第3种解决方法。

获得“第3选择”思维,我们必须分四步转换思维模式,分别是:我看到自己、我看到你、我找到你、我和你协同。要达成第3选择,必须首先自我认知并评估自己所持的不同观点。之后必须透彻了解自己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走向协同。(摘录自《第3选择 解决所有难题的关键思维》)


《第3选择 解决所有难题的关键思维》

自从看了这本书,我从认知上明白了任何事发生冲突时,不是对抗或中立就有用的,也不是一定要论个输赢,可以有第3个选择来避免冲突,促进关系。每当在要和家人发生冲突时,我不再固有的坚持自己的意见,会停下来想想“会不会有第3种选择来解决呢?”

现在当和孩子发生冲突时,我会经常性运用第3选择的思维模式处理问题。上周五晚上孩子跟我说,周末想和我们一起去公园玩。其实这个周末两天事情排的很满,如果要排出半天去公园玩,肯定会影响他的复习时间。按照以往的思维,我肯定会否绝他的建议,势必我们之间又要发生冲突。而我现在是怎么调整思维模式的呢?

首先,我看到自己。我意识到我爱我的孩子,我的内心肯定是不希望孩子失望,不想和孩子产生冲突,希望他能拥有好的情绪。

其次,我看到你。我的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和热爱,看着孩子期望的眼神,他一定很渴望去公园玩。

然后,我找到你。通过同理心的倾听和交流去了解孩子的感受和想法。我问孩子为什么想去公园玩啊?孩子告诉我:“好几个周末没有放松玩玩了,这周特别想去公园看看秋日金黄色的风景,要去骑自行车。”我认真的倾听着他的话,了解到原来孩子是想放松放松,骑骑自行车。听完,我笑着跟他说:“孩子,你一定期盼很多天了吧?如果能去玩,一定很开心吧。”“是啊是啊,妈妈我们去吧。”

最后,我和你协同。此时我已经感受到孩子的内心想法,我告诉孩子:“宝贝,是这样的,我知道你很想去,现在的问题时,我们这周末的事情比较多,妈妈周六有一天的活动要去参加,你周日也有课,半天的时间很难排出来。你看,我们想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呢?”于是,我和孩子排了下时间,最后想到一个办法,周日不睡懒觉,早点起床,一早去感受清晨的公园。孩子也欣然接受了,我们就这么愉快地决定了。

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刚开始运用的时候还不熟悉,慢慢地逐渐养成这种思维习惯,除了解决和孩子的冲突,最开心的是和孩子的联结更紧密,孩子也觉得妈妈的改变很大,不再总是对抗了。

《第3选择 解决所有难题的关键思维》这本书如今已成了我经常会翻阅的书籍,每一次读都会让我加深对协同思维的理解和运用,生活中的任何问题都可以用第3选择的思维去面对,这种思维不光能减少冲突,还能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就像我和孩子之间,我会更愿意站在他的角度去理解他,感受他的内心,他也愿意和我交流更多想法,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你可能感兴趣的:(用“第3选择思维”从冲突中找到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