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化学反应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所言诚不欺我。

书本出现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生来自带不凡的使命。学富五车的古人,用书本筑起自己的修养和格局。现代不少高考状元或隐性学霸所提倡的“把书读薄”,想必与古人所见略同——厚重的甲骨,再到棘手的竹简,逐渐过渡到清爽的布帛,而后定型于轻盈的宣纸,使得单位面积内承载的信息得到大幅提升。这与现代电子元件的进化过程和思路颇有相似之处。因此,在这一次次进化中,唯一不变的,是面向大众所出版的内容大部分来说都是人类知识的结晶。

但就信息传播广度和知识分享速度来看,互联网已经大步走在了纸质书的前头。然而,书籍,或者说读书这件事,在其质量或效益上,其实更能一直贯穿在我们内在自我的成长之路上。包括物质自我、精神自我和社会自我。在接触书本、参与读书这件事情来说,我们在不同程度上都发生着自身所不以为然(take it for granted)的化学反应。


物质自我

物质自我,简单地理解为身体的我,在这里稍微拓展为身外之物和身内之我。

首先,“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谚语我们自小熟悉,读书是我们获取知识,实现财务自由的必经之路。中国隋朝时发明的科举制,到现如今广义来说依然是最为公平的人才选拔手段,或者说阶级流动手段。读书是物质自我发展中,获得“身外之物”的重要基础。

其次,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气质、精气神虽听起来缥缈,但根据行为主义的理论,经常性地重复做这一件事,久而久之确实会影响到我们的一言一行。书本不比网媒,必须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出书的困难内行者自知之。因此,出书的门槛高,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书本内容的优质程度。诗人冰心常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实实在在是对年轻一辈的我们最大的一个忠告。况且,“读书可供娱乐,可供炫耀,可供成才。”(“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Francis Bacon;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王佐良译《论读书》))不管出发点为何,开始了读书,便开始了自我的满足和养成。

《诗词大会》综艺节目上,不分年龄和职业背景的人们因为读书而连接在一起,即使身无分文,内在身体的我也会深感充盈,不悲不喜。


精神自我

精神自我,包括情绪和世界观两方面,分别负责感性和理性。一般来说,书本的分类也五花八门,赋有不同的功能。但总的来说是养成对世界的认识,以及得到心智上的开化。“读书好比交友。”读一本好书好比跟一位智者穿越时空的谈话,这属于感性派,为了精神上的慰藉躲到书丛里,不管是科幻修仙言情悬疑,或戏剧散文诗词游记,总有一款能满足你的胃口,让你一扫阴郁空虚。

中国的四大经典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真正读过的人为数不多。少年时代,在哥哥的汉堡利诱下,我首先接触的是《三国演义》,然而终于还是放弃了。多年后,在本科实习期间挤地铁的间隙一时兴起,重拾书本,却看得津津有味。如今只记得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偶然漫步黄昏后,幡然想起感慨吟诵“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好像也变得与那位谈论国事的白发渔翁一般睿智,与有荣焉,哈哈。


社会自我

读书这件事,最容易拉进人们之间的距离——“同学你的笔记借我抄抄呗”。说句暴露年龄的话,回顾九年义务教育,有多少人的同学录“兴趣”一栏,写着“读书”?以书会友,确有其事。

分享自身两件小事。初三毕业那年,初生牛犊不怕虎,偏要学表姐去东莞赚点学费。只身来到中介所那年,我还未满16,过程不细说了。然而,在工厂的日子,明明枯燥,我却过得无比开心——在学校,不也是跟一群人为了同一个目标在努力付出吗。除了荣获“笑眯眯”这一略显奇怪的昵称,还惊奇地打破了自己曾经持有的”蓝领不读书“的偏见。毕竟家里人都是这么吓唬我们的——不好好读书,以后是要去搬砖的。尽管多年后事实证明,不管读了多少书,该搬砖还是得搬砖。哈哈。

说回当时,书生气甚浓、“好学生”包袱特重的我,带了一本《三国演义》(没错还是上文提到的那本)来到工厂。休息时间就捧着看。这天急着去吃饭,不想往宿舍跑,就侥幸地把书和饮水瓶放在楼梯隔间上的横栏了。不曾想,吃过饭回来一看,真的不见了!竟然还有人会把书给顺走!

又气又自责的我,于是又带着碰运气的心情,写了一张纸条放在原位——“书本大意放在此处,捡到的朋友看完麻烦放回原处喔。”

次日,在上夜班时,一位修光管的大叔竟然默默地跟我聊了起来——“那本三国是你的吧”。

“啊,是的!”我愕然。

“我那天捡到的,跟你换部红楼梦怎么样,我想看看三国”

“喔可以啊!”

“好,明天拿给你啊”

……

书本不挑人,人不可貌相。读书这件事,总在一些意想不到的瞬间把社会的我给扩充了。

另外一件事,与我私交甚好的一位三年密友有关。世界读书日那天,说来也巧,在颇为偏僻的城郊家教时按计划带小朋友出去图书馆浸润一下学习的氛围。雨天在车站等公交时,竟与数年不联系的旧同学重逢,可谓奇遇。后来则变成了无话不谈的挚友。

看来,即使是去读书这件事,也让人道相同则相为谋。

多读书。读凝练的书。以书养人,以书与物质自我、精神自我和社会自我不断进行化学反应,岂不妙哉。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读书的化学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