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章旨】:本章是孔子论学习与思考并重,二者不能偏废。
【注释】:罔同“惘”,即不明白的意思。殆,疑惑而不安稳。
【语译】:孔子说:“只是学习,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而无所得;单凭思考,而不学习,那就徒使精神疲殆。”
【释义】:
“学而篇”第一章讲“学而时习之”,《论语》开篇的第一个字就讲“学”,一个“学”字贯穿着成圣之道。如何成圣人?学,学来的。而怎么学,就要学与思并重,学与习并重,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温故知新,学以致用。
首先,这个世界上有三种人,一种是得道之人,即是圣人;一种是背道之人,即是凡夫;还有一种在求道之人,即是君子。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道是一切的根源,是真理,是正确的道路。若依道而行则能如孔子一样,“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人本性即与道合,从道而来。如三字经讲,“人之初,性本善”。然出生后,因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产生六识,便成为了现在的有着各种习性、认知、见解、好恶、执着、妄想的我们。比如小时候父母经常吵架,对孩子也是大吼大叫,毫无耐心,满是嗔恨之气,那么孩子长久熏染也会变得暴躁不堪,满是嗔恨。而小朋友的思维、认知的形成又大量的来自于父母语言中的信息、老师语言中的信息以及所看的影视、游戏中充斥的各种信息。一次次的吸收、强化,慢慢这些吸收进来的信息就越来越坚固,甚至形成一种固有的认知模式、行为模式,成为这个人的性格、性情。然后我们就活在各自的模式中。这便是,“性相近,习相远”。芸芸众生,众生百态,皆是心的不同,所受教的不同。每个人都活在各自的执著中、模式中,毫不怀疑。除非自己模式中有太多偏离道的,与外界相处,产生了诸多不堪忍受的逆境、烦恼、困惑,苦果,才会生起求学的心以摆脱自己的身心烦恼。便从一个背道之人,慢慢开始走上求道之路。
这个社会信息化爆炸空前绝后,就如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一样,各种思想兜售于人群。贪嗔痴慢杀盗淫妄种种偏邪、恶俗混杂其中。人心不安,迷茫焦虑,都希望能寻找到解脱之法。所以,到处都是各种学习班、修行班,也确有非常多的贤者、大德站出来,带领人们走出迷茫。然静观我所能接触到的学修组织、学修个体,普遍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浮躁。人们到处追着导师,如同追逐明星一样,到处听课,聚会,奔走,甚至有些人学的连家都顾不上了。听了大量的课程,笔记记了一大堆,还有大量的录音、视频,可是都没有再看过第二遍。浅尝辄止,走走过场。而没有真正沉静下来,深度思考所学之圣贤之道,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怎样才是自己的思维,就是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流畅的表达、应对。即孟子所说的,“君子之志于道者,不成章不达”。当有出口成章的功夫,就是差不多在道理上能通了。当然也意味着已经把所学的记下来了,并且还不是死记硬背,是融会贯通后的自由表达。而这个过程必须通过学与思。
程子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这个出自《中庸》第十九章。教我们怎么学。博学,我们要学得广博。广博是什么?无论遇到什么境界、什么人、什么事、什么物,我们都可以从中学到有益的东西。这是一种好学的心态,谦虚的心态。当然刚开始的时候还是要专精一点,一门精深,学到根上,学到心性清静,觉性开启,然后再追求广博。审问就是要把义理弄清楚,不明白的要去请问善知识、请问老师、学友。如前面孟懿子问孝,孔子回答,“无违”。孟懿子就没有审问的心态,而樊迟则追问老师。审问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我真的明白了吗,我明白的是和圣人的意思一致的吗,是和老师传授的一致的吗?还有哪些是我没有明白的呢?慎思,就是要慎重的去思维,我们知道了老师所表达的意思,但是我们真的能理解吗,真的能心心相应,直接应用于我的生活、修行吗。还是有些想法是我还不能理解,不能接受的,可能也是有问题的,或者有前提条件,不能一概而论等等。明辨就是辨明事理,明辨其中善恶真伪,择其善者,真者而从之。笃行,是通过审问、慎思、明辨后对我们所确信的真理、道理付诸到我们的行为,以改变我们的行为。笃行之后,我们就能获得印证,更加坚定所学。于是我们之前所习得的偏离道的思维、言行就能慢慢的改过来了。这五个过程,就是深度的由学到思到行的过程。缺一个,都不成为“学”。
而要做到这五步,首先必须要志向坚定,志于道,志于学。“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你有真正坚定要志于追求真理大道,追求圣贤之道,追求解脱之道吗。若没有后面是很难完成的。其次,要去除私心杂念,回到一种至诚的清静的状态。就像上面讲的浮躁。很多人是想学的,但是心太浮躁了。欲望太多,习气毛病太多,心天天看着外面,被各种事情诱惑,干扰,喜欢往外跑,到处应酬交际,连安静的呆在家里都做不到,心不静,又如何能学而思呢。所以,诸葛亮的诫子书告诫子孙后代,“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个时代,太需要静的能力,也太需要真正的立志。否则,根本无法阻挡物欲的横流。
以上是谈“学而不思则罔”。若不能静下来由学入思,完成“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五步,那所学只是简单的“记问之学”。甚至连记忆都达不到,只是走过场而已。而如果我们能静下来,经历这五步,由学到思到修,那么才能真正由内而外的改变我们几十年以来,甚至几辈子以来建立的强大的思维模式、生命模式。
接下里看“思而不学则殆”。关于这一点孔子告诉过我们他真实的经验,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前文说,我们每个凡夫都是过去环境、信息的产物。后天小我的思维是有局限的。你再有想法、再有创意,都离不开这一生所学的知识范畴,离不开这一生所掌握的语言文字的习惯思维,离不开这一生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判断。比方说,仅仅懂得汉语的人,只能用汉语的语言文字习惯去思维,没有办法用英语的语言习惯去思维。同理其他国家的语言没有学习过,你也不可能用其他国家的语言习惯去思维。仅就汉语的世界而言,在你的思维体系里,如果没有学过儒家、道家、佛家的文化,又有多少的缺失和局限呢?一个种地的农民,就是一亩三分地的想法,不会有别的什么想法。因为你的思维——第六意识构造起来的范围是非常狭隘的。你感受到的那些幸福和快乐,要是农民的话,就是粮食和菜的收成好一点,房子不要受自然灾害的侵损,就觉得日子过得蛮不错了,不会有其他更多的想法了。我们从来没有学过的,从来没有经历过的,绝不可能凭空产生新的想法,一点可能都没有。
我们思维模式的局限决定了,我们以为了解这个世界,懂得这个世界,懂得这个人性,自以为是,其实不是。但是我们很多人看不到,也意识不到,叫“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以为“自己都知道”。于是刚愎自用,以自己短浅的知见,好为人师,乃至自立门户。而最终发现其实是自己给自己建造的一个个思维的囚牢,捆缚其中,不得见道。
所以,我们必须对自己的局限有清醒的认知,对真理和对圣人之教有真正的敬畏,才能谦卑下来,说我要放下自己的知见,去读圣贤书,听圣贤的教诲,听大德老师的教诲。否则一味自己在那思索,思索到疲惫倦怠,也跳不出自己狭隘的意识局限。所以孔老夫子给了我们一个坚定的方向,就是要学,他老人家如此的德行和学问,都说“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我们又怎能傲慢到觉得自己可以不学了。
然,学什么,跟谁学。我在五年前立志求学的时候,就下定决心,我要学最究竟而正确的学问,有传承的学问。最后找到了传统文化,找到了圣贤之教,儒释道三家的经典,并五年如一日,一门门的学习、体悟、相互贯通、佐证,并不断地在生活中去笃行、印证。然而自己的习气业力顽固,五年了,进进退退,到现在还有很多的私欲杂念,对圣贤之教的践行也非常粗浅,甚为惭愧。但是没关系,我坚定的相信并践行孔子给我们留下来的成圣之路,就是“志于学”、“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用尽一生,向圣人靠近,无论能走到哪里都无怨无悔。
所以,“思而不学则殆”就是通过“学”来跳出自己的思维的局限,才能无限的走向宇宙的真理大道。如《学而篇》讲,“学则不固”。
此外“思而不学则殆”的“殆”古注中主要有三种讲法,我们也可以一一学习,并从中领悟到更多有关“学”的学问。
一是疲殆,如何晏的《论语集解》里说,“不学而思,终卒不得,徒使人精神疲殆”。如果只是思索,没有去学习,不读圣贤书,只凭着自己的知见苦思冥想,最终是无所得。不仅无所得,精神会疲惫,因为思虑过度,中医讲,多思伤脾,脾胃不好,想得太多了。
二是“危而不安”。如朱子在《集注》里讲,“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学而不思则罔”,是学了之后,没有在心地上求解悟,“不求诸心”,不能够内化成为自己的境界,所以就“昏而无得”,昏昏然,听了一堆,一团浆糊。或者只是记问之学,记得多,看得多,听的多,博闻强记,可是,不是自己的东西,这是“罔”的意思。
“思而不学则殆”,就是“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思而不学”是我们没有去落实,没去干,只停留在意识的“思”,没有真正去落实。学必定包含落实,“学而时习之”,习就是落实,学习学习,不习就不叫学,就会“殆”,殆就是“危而不安”,自己的心里不安,总有忧虑、烦恼,甚至有危机感,有恐惧。所以这里侧重讲不要只停留在大脑的思维想象中,要真的去习出来,习出来,才是真学。否则是大脑的思,只是大脑的思,也不是真的思,真的学。要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一整套完成,才是真正的思,思有所得,真得了,是肯定会落实的。如阳明先生说,“知而不行,其实未知”。
第三种“殆”的说法是清朝乾隆年间的进士王念孙著作的《读书杂志》里面讲的,“拙者疑殆”。“殆”当疑字讲。也就是,思而不学,就会有疑惑,心有疑惑,就定不下来。正如前文,自己的思维是有局限的,一直在局限里打转转,当然走不出来,很疑惑。
综上所学,“学而不思则罔”告诉我们要深度的学习,走过场的学习对生命无益,只是图个热闹而已。先立志于学,学做圣贤,学天地真理;然后,真正的勤学,再践行,再帮助他人学。改变自己以及更多人的生命状态。“思而不学则殆”则告诉我们要看到自我的局限,真正生起敬畏与谦卑的心,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学中思,在思中学,在学中习,在习中学,不断温故知新,学以致用,慢慢的变化气质,改变命运。
学修思考:
[if !supportLists](1)[endif]请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你对“学而不思则罔”的理解。
[if !supportLists](2)[endif]请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你对“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
[if !supportLists](3)[endif]请分享您现在的“学修”现状,如目标、路径、方法、计划等。
妙行:202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