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看见就烦

看见就烦还不能撕破脸的感觉真恶心

小张:某企业职工,不求晋升,只求清闲,喜欢清静。

王主任:小张的领导,喜欢侃大山,说白了就是臭显摆,说话声音永远比别人高几十分贝;且为人小气,专横跋扈,没人愿意招惹。

小张和王主任,以及另外两个同事,在一个办公室上班。该部门工作非常轻松,小张非常喜欢这份清闲。但,因为王主任经常性的大吼大叫,让这份清闲一点也不清净,小张经常为此感到厌烦。

这不,今天刚到办公室,王(王主任)就像哥伦布当年发现新大陆一样。

王:靠,你们知道钉钉是谁的吗?
……(无人应答!这谁不知道?)
王:钉钉是马云的呢!难怪ZF要求必须用……
……

这已经是最好的情况了,尽管声音还是那么高亢,至少还能博人一笑。但大多数时候是关于国家、全球的各种“高见”,想不恶心都不行。当然不是说高谈阔论是个多大的问题,关键是不要影响他人,但是他像是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其他人一样。

恶心的多了,就会郁闷,进而看见就烦。

然而:

看见就烦,是在自残

小张烦的是王,是他自己在烦躁,对王有影响吗?没有!受影响的只是他自己。

小张其实也知道这个道理,就是无法控制自己的厌烦情绪。

有个实验最能说明问题:

著名的巴甫洛夫实验:

巴甫洛夫做了一个相当著名的实验,他利用狗看到食物或吃东西之前会流口水的现象,在每次喂食前都先发出一些信号(一开始是摇铃,后来还包括吹口哨、使用节拍器、敲击音叉、开灯……等等),连续了几次之后,他试了一次摇铃但不喂食,发现狗虽然没有东西可以吃,却照样流口水,而在重复训练之前,狗对于“铃声响”是不会有反应的。他从这一点推知,狗经过了连续几次的经验后,将“铃声响”视作“进食”的信号,因此引发了“进食”会产生的流口水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这证明动物的行为是因为受到环境的刺激,将刺激的讯号传到神经和大脑,神经和大脑作出反应而来的。
——摘自:百度百科

条件反射实验说明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通过反复的刺激-反应,形成习惯。

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了刺激-反应理论——一切都是刺激-反应

对于人来说是如此:我们的所有行为(想法)都是对刺激的反应,无论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刺激。

小张通过不断的“学习”,把王当成了厌烦的信号,只要看见听见就会烦。即使王没有做出让人厌烦的事情,即使只是想起他就会烦,就像实验中听到铃声就流口水的狗一样。

人都这样,更不要说动物、机器、人工智能了。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

没有人,生来就因为肤色去憎恨别人。

我们一出生,就开始在环境的影响下,不断重复这个刺激-反应过程,并形成各种观念、偏见、习惯、性格等。

如果仅仅把人脑比作电脑,那么我们和机器真的没有什么区别。我们的一切行为跟电脑程序差不多,都是模式化的刺激(信号)-反应过程。

当然,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有几个特殊的技能,比如:自我意识、自由意志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
自由意志:是指人们有选择自身行为的能力。

如果我们能意识到自己的身心活动、跳出习惯性的条件反射模式,进而理性的选择自身行为,我们就可以影响、甚至控制情绪。

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先意识到自己,然后再用自由意志选择行为。

每一步都很难,下面这个认知可能对此有所帮助:

刺激和反应之间,有段间隔

刺激与反应之间有段间隔,幸福就在那里!

刺激和反应之间有一段间隔,这段间隔让我们有空间来选择自己的行动,而不是把它交给由环境塑造出来的所谓习惯、个性、观念等(其实都是别人的东西)。

这些认知,知道了就会长在脑子里,人人都一样。不一样的是,要用它们的时候,能否及时调用出来。这需要多用,我们的习惯、观念、偏见、个性等之所以能形成,就是因为经常接触、经常用(整天身处那样的环境中)。

运用其实就是个刺激-反应过程,自我意识的强弱,自由意志的强弱,也由它决定。说白了就是:用的多了,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就会变强,自我意识变强,感觉就会更灵敏;相应的,刺激和反应之间的间隔就会相对变大,也就更容易意识到情绪变化,更容易选择理性的行为。

越早意识到情绪,越容易控制。这需要很强的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

小张这种情况其实已经很难控制了,因为情绪已经变得太过强烈。试想,如果做小张在最开始感到不喜欢的时候,就能意识到这种情感变化,并运用自由意志,选择客观的看待周围的环境,选择接受这种个人喜好的差异,选择把情感控制在不喜欢这个阶段(不喜欢是最初级的感受,这没什么),而不是发展成看见就烦,情况一定会好很多。

面对当前看见就烦的状态,小张必须更积极的运用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努力把该情绪回溯到“不喜欢”这种最基本的感受上。

当然,最终结果不好说,但是,当再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小张一定能更早的意识到情绪变化,一定能更容易控制情绪发展;因为经过不断的重复运用、练习,小张的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更强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破局:看见就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