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玩具总动员4》有感

今天陪着四岁的儿子在电影院度过了下午的时光,电影是儿子选择的,我只是陪着看。

图片发自App


整场电影可谓笑点不断,连四岁的儿子也直言搞笑呢。

电影里,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竟然是“叉叉”——一个由垃圾做成的小玩具。

叉叉对于自己成为玩具的事实一直接受不了,恐惧而又被动。在他的定位里他就是垃圾,应该回到垃圾桶里,他无数次跳进垃圾桶,无数次被胡迪救出来,可他依然接受不了自己现有的身份。直到某一天,他又跳车逃跑,胡迪追上去以后俩人交心畅谈,最后他才认定了自己对于邦妮是重要的,可他认为自己是邦妮的垃圾。看,一个把自己定位成垃圾的人,体会不到外面的精彩,认识不到外界比垃圾更重要的物品,他觉得垃圾,才是最重要的。这就是思维的怪圈。自己把自己定位成什么了,他就认为自己就是什么,使命就是什么。他会觉得被邦妮抱着很别扭,自己躺在垃圾桶里反倒可以睡得无比安稳。

对于邦妮,虽然她是这些玩具的主人,可整场电影里,她并未出现过很久,胡迪也忠诚地认为只要能让邦妮高兴,他可以做一切事情。哪怕那个人的高兴不是因为你,那也无所谓,只要她开心,宁愿赴汤蹈火。索性,最后胡迪终于找到了自我。原来,真的没有一个人可以重要到离不开。其实胡迪思维的变化,与巴斯光年等一众朋友的告别也是胡迪与过去自己的告别,也是孩子们与童年的告别。

简单的一部动画片,仔细思索还是耐人寻味的,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观点。

第一次记录电影,还是有些着急和浅显。

你可能感兴趣的:(观《玩具总动员4》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