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塘的传说

鹅卵石大海塘

在浙南沿海大渔湾最里端的海岸线上,横亘着一条世上罕见的天然鹅卵石大海塘,它着然将陆地与海洋各置一方,西东相安,其长达八百米许,气势恢宏,蔚为壮观。此地也因而得名:石塘。

说起鹅卵石,大家并不陌生,都是司空见惯。至于聚积形成的鹅卵石滩也是到处可见、比比皆是,不足为奇。而此处的鹅卵石却摒弃大众风格,独树一帜,另立炉灶,弃“滩”为“塘”,堪称一绝。

塘者,乃堤岸也。与滩相比,滩,平平无奇,没啥看头,塘,则不然,可谓极品。二者非一个档次,塘可甩滩好几条街,身价悬殊,自然不可相提并论。大海塘之所以卓尔不群,名噪一方,是因为有四个奇特之说。

一奇:通常的鹅卵石只能形成为“滩”,极少能称得上“塘”。滩,是由水流和海浪搬运随意积聚,无形无相,无形态可言。而石塘的之所以叫“塘”,是因为有模有样有身段,体形匀称可人,煞是好看。且一去二百余丈,颇为壮观,其景象令人叹为观止,观者无不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之杰作。堪称一大奇观。

二奇:一般石滩形成的后边必须有高地依附,加之水流波浪的作用石滩才能积聚在一块。而石塘的塘內是水田,塘外是大海,內外几乎是同一海拔,长长的海塘就介于水田和大海一个平面之上,拔地而起,恰似人工有意为之的堤坝,镶嵌于陆海之间,用于挡潮、防浪,是作为防止潮水内灌保护塘内水田的一道天然屏障。

三奇:海塘高约10米,宽约40米,全长约800米,下宽上窄,里外两面及塘背均由鹅卵石堆积而成。塘背上长有成排树木,显然塘底下就有土坝,按自然规律应先有底下的土坝,其后鹅卵石才以土坝为基础聚集成形。这需要漫长的岁月。据资料记载此地的人类居住史才几百年,若土坝是人类所为,如此短的时间鹅卵石能堆积成形吗?或是人类建土坝后再搬上鹅卵石?那只有一个解释,这一切皆非人类所为。

四奇:海塘地处台风频发地带,超强级别的台风经常光顾。每逢台风季节,海塘不是伤痕累累,就是满目疮痍,无论惊涛骇浪如何肆虐,即便是把海塘冲破了一段缺口,假以时日后,海浪就会将其恢复如初,岁月也还以其原貌。

鹅卵石大海塘

凡为奇者,必有故事。鉴于上文所述这四“奇”,于是回想起儿时也曾有耳闻相关大海塘的传说。再加上愈积愈浓的乡愁无处释放,一时心血来潮,便文兴大发。忍不住执笔抒怀,一吐为快。

很早很早以前,这里的土地屡遭洪潮袭扰, 严重地影响着当地农业生产和人们生命财产安全。为防潮,人们曾多次修堤筑坝,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 但每遇台风洪潮,又屡被冲垮,由此人们也对修堤之事逐渐失去信心。

唯有居于西山脚下一老人,不顾自身年迈体弱,仍然坚持不懈。他风雨无阻,每天早出晚归,凭一己之力决心把堤塘修好为止。他的老伴也被他的精神所动,坚持每天为他送饭、送点心,盼望能早日完成老人的愿望,造福子孙。

有一天,风和日丽,午后未时时分,老妇人与往常一样,准备好老人爱吃的点心,给她的老伴送去。

行之半路,忽见迎面而来一位手住拐杖,披头散发,衣衫褴褛的“乞丐”,走路一步一跛,一副邋遢形象。来到跟前,“乞丐”颤颤巍巍地指着老妇人手上竹篮里的点心说道:“我已经三天没吃饭了,你把点心给我吃吧”。老妇人看着瘦骨嶙峋的“乞丐”,不由心生怜悯,二话没说,双手把点心递给了“乞丐”。

不料这位“乞丐”接过点心,狼吞虎咽之后,连一声道谢的话也没留下,随即转身扬长而去。而老妇人并不介意, 准备转身回家,重新再烧一碗点心给老伴送去。

刚走几步,忽觉天昏地暗,她惊恐不安,回过头来看那“乞丐”之时,只见他立左掌置于胸前,双眼紧闭,口中念念有词,然后俯身用右手从地上捡起几颗小石子,振臂一挥,朝原已损坏的海堤遗址撒去。顿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遮天蔽日 。正当老妇人疑惑不已恐慌之际,霎时间,又天朗云开,只见从东北方的山脚下直至南边的入海口,出现了一条二百余丈长,全是由小鹅卵石堆积成的大海塘。

老妇人感激万分,喜出望外正要向“乞丐”道谢之时,却已不见其踪影,只见有一缕青烟直冲九霄而去。老妇人此刻心领意会,她急忙双膝跪地,合掌朝“乞丐”去向施三叩头,以感恩上苍的眷顾。

原来,这位“乞丐”乃是神仙的化身,因被老人不畏劳苦、为民造福的精神所感动,特地来助他了此心愿。

有了海塘后,这里的土地不再遭受洪潮侵袭,自此安全无虞、五谷丰登,人们也安居乐业。

从此,这个地方便取名为“石塘”。后来,人们还发现这海塘能伸能缩, 被洪水冲垮一段后,不久也会自然恢复,所以把它叫作“蜗牛”,把南边入海口伸出的那部分, 叫作“蜗牛头”。也因整条海塘形状犹如一条伏卧的水蛭,于是也叫它“水蛭”。

你可能感兴趣的:(石塘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