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看中国 ——河北行唐清凉寺三菩萨壁画

公元1190年,一座寺庙在河北省行唐县建成,对当地而言应该是件不小的事,五百年后的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行唐县新志》里这样写道:“清凉寺在滋沟村,金大定间(1161-1190年)建。”它最初的使命是让僧侣们在此歇脚。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一至七月初一,五台山要举行为期一个多月的盛大庙会。南方僧侣们一批批到五台山进香,在清凉寺受到热情接待,洗净路途尘埃,交流佛法心得,故又称为“歇脚寺”。每个朝代都曾对其进行修缮,甚至重建,最近一次有记载的大修是明永乐年间已亥年春。

五台山最早是道家的地盘,《道经》里称其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庙,山顶终年有冰,盛夏山中仍凉爽异常,故又称“清凉山”。《清凉山志》称佛教的文殊菩萨初来中国时,居于石盆洞中,而石盆在道家的玄真观内。东汉时佛教传入五台山,几经沉浮,终成佛教圣地。清凉寺相当于五台山的下院,直属其管理,住持是五台山派遣的高僧。1424年五台山寺院的僧人来清凉寺绘制壁画,其中前殿西墙上的就是这幅“三菩萨”,前后增补修改持续了44年终成。我们很难想象,僧人们在寒来暑往中如何去勾勒描绘,又经过多少双手的接续传承才将心中的神祗尽现尘世。


河北行唐清凉寺三菩萨壁画/大英博物馆官网

面貌丰润端庄,体态丰满优雅,衣袖裙裾轻盈,璎珞被体,袒胸跣足,立于莲花之上,这些细节全部是盛唐风格。中间的观音菩萨为主尊,两侧为胁侍,微侧身面向主尊,各带有显著头光。观世音头戴宝冠,冠上有阿弥陀佛像。左边是普贤菩萨,他手持拂子,头冠有三宝。右边是文殊菩萨,他的头冠亦有一佛像,并手持如意。三菩萨凝眸而立,端丽非常,披帛上的图案繁复细腻,眉宇间的慈悲呼之欲出。壁画一经出世,名动天下,文人墨客、诸家名流、达官显贵、名道高僧,到五台山时都到此一游,慕名来领略风采,不少教书先生也率弟子前往临摹讲学。稚童白叟过,翩翩少年来,百年弹指一挥间。对佛的敬仰渐渐演变成对艺术的欣赏,壁画的丰神秀美远胜寺庙的袅袅青烟,口耳相传的赞誉走在时间之前,预示着即将来临的失去。

1900年王道士发现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揭开了尘封千年的秘密,也翻开西方劫掠史的沉重一页。悲伤的命运总是相似,1924至1925年间,英国的柯林斯上尉听闻壁画的盛名想把它买走,他托一个买办商人来谈此事。百姓们自然不同意。当地有个叫张老盘的地主想从中获利,竭力牵线搭桥促成此事。割壁画那天,附近百姓们纷纷涌到寺里来抗议。英国人假装妥协,同意每村派代表到县里谈判,然而村代表到达县城后便被软禁起来。政府官员也收取好处,打压民意。此时大势已去,壁画已是鱼肉刀俎。根据上尉的笔记,当时的清凉寺有三殿,已荒废。第一殿内有残破的大型木雕佛像,周围有小型塑像。第二殿内有大型坐佛雕塑,后方有一幅比佛像高很多的马蹄形背屏,上部较宽。此背屏后另有尺寸更大的木架,承载着三菩萨壁画。壁画在石膏面上绘制,最底层的干土附在木架上。工人们把壁画从原本的木架上被移除,分成12块运回伦敦。另把分布在清凉寺各殿墙壁上的壁画均切割成1米左右的方块,每块用两扇窗格夹好,打包运走。为安抚鼎沸民意,当地商人在村里支起大锅,用白面馍招待,一连让村民们白吃白喝十余天,直到壁画切割完工。在那兵荒马乱的时代,白面香气远胜佛光普照,人们对食物与安稳的渴求凌驾于美和艺术之上。

乱世永远是文明的终结者。失去壁画的清凉寺似断经脉,最终在20世纪30至40年代间损毁殆尽。三十年建寺,四十年绘成,一千年绵延,抵不过短短二十载。寺里的和尚回了五台山,人们开始拆砖拉瓦,渐成风气,到1940年左右仅存废墟。期间为了抗日,又将大钟砸碎做手榴弹。连最后的土堆都被整平,种上了粮食。1958年大跃进时,残存的石碑、砖瓦被垒成猪圈养猪,1978年为了盖房垫地基,又深挖数尺,将清凉寺最后的遗址变成了一个大坑。


尤摩弗帕勒斯/雅昌艺术网

柯林斯最初来中国的目的只是为了收集动物标本,很快地,他就和清凉寺一起埋没在岁月尘埃中。有一个人的名字将永久地伴随在壁画左右,他就是乔治·尤摩弗帕勒斯。这位20世纪初英国著名的希腊裔收藏家最广为人知的是他收藏的中国古代艺术品。他与古董商、博物馆学者、专家以及收藏家们都有着广泛的交往,是当时英国中国文物收藏圈的核心人物,担任东方陶瓷协会的首任会长直到1939年去世。1927年尤氏购入“三菩萨”壁画,并捐赠给大英博物馆。同年,一本名叫《尤摩弗帕勒斯的藏品:中国壁画卷》的书正式出版,作者是博物馆时任研究员宾杨先生。壁画一来到英国就引发了研究热潮,在最引人瞩目的中国高古瓷收藏之外,人们开始关注东方的宗教绘画。同一时间的《英国博物馆季刊》如此描绘:“虽然画像的风格我们不算陌生,可是至今没有一件能像它那样独一无二。壁画主题是三位站立着的巨大菩萨造像,十三尺宽,十尺高。……壁画最令人神往的地方,是庄严与愉悦交相辉映的神韵,神仙境界活灵活现,把我们带到了另一个世界。”

庄严与愉悦交相辉映,满足了西方人对神秘中国的美好想象,也是明代绘制者想传递和表达的最虔诚情感。它的体量巨大,细节如此精致温柔,在灿若繁星的众多珍宝之中,仍不失光彩。壁画原来在楼上展示,考虑到震动对它的影响,把它按原来的分割拆分后,从二楼挪到了中国馆西墙最显眼的位置,然后进行了拼合修补。为了展示效果,在12块壁画之间的空缺部位绘上了裂纹。远在千里之外的国人过了许久才知道壁画去了哪里。2001年,石家庄的一位曾经在行唐工作过的领导到英国考察,在大英博物馆见到了这幅壁画,上面写着“中国河北行唐清凉寺”的字样,他看见后很是惊讶,回来后便责成有关部门调查此事。这时才知道,原来当年“三菩萨”壁画被运到了英国。回头再看,清凉寺早已不见,连积土都荡然无存,消逝在行唐人的记忆中。壁画的照片渐渐出现在行唐县的一些公共场所,从政府到民间都开始关注和研究清凉寺以及这幅三菩萨壁画,国内的新闻媒体也做过一些报道。河北博物院副研究馆员郝建文先生带领三地美术工作者对壁画进行了等比例临摹,并作为河北省唯一参展作品,亮相于2018年9月起由国家艺术基金支持的“千年壁画,百年沧桑——古代壁画暨流失海外珍贵壁画再现传播与展示”全国巡展。这幅摹本将捐赠给明年投入使用的行唐县博物馆。



三菩萨壁画摹本/石家庄美术馆官网


石家庄市美术馆,行唐清凉寺《三菩萨》展览现场/文博山西

回归已是无望,“回家”却可告慰人心。多年以后人们在国内终能一睹壁画风貌,尽管已经过去了太久,仍是温暖抚慰。著名美学家,曾经参与莫高窟壁画临摹、敦煌研究的高尔泰先生在其《寻找家园》一书中写道:“所有这一切无心之失,都是一种历史中的自然,我们不妨听其自然,要不,数十年来,整个中国无端损失了那么多人的生命和生活,又在滚滚商潮中失落了那么多的人文精神,我们又当如何?”今时今日,当我们凝视着菩萨空灵而柔和的双眸时,或许应该具备一种更加平和的心态,不轻言恨,永怀着爱。

你可能感兴趣的:(博物馆里看中国 ——河北行唐清凉寺三菩萨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