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下卷》十二侵(3)

  • 丝对竹,剑对琴,素志对丹心。
    千愁对一醉,虎啸对龙吟。

  • 子罕玉,不疑金,往古对来今。
    天寒邹吹律,岁旱傅为霖。

  • 渠说子规为帝魄,
    侬知孔雀是家禽。

  • 屈子沉江,处处舟中争系粽;
    牛郎渡渚,家家台上竞穿针。


丝、竹:我国古代按乐器材质区分的八类乐器,丝指弦乐器如琴瑟,竹指管乐器如箫笛。《三字经》: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魏晋王羲之《兰亭集序》: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唐白居易《琵琶行》: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剑、琴:一武一文,能同擅二者,是古代武将、文士追求的最高境界。剑胆琴心,比喻刚柔相济,任侠儒雅,既有情致,又有胆识。

素志:平素的志向与抱负。唐杜牧《川守大夫刘公早岁寓居敦行里肆有题壁十韵》:百年明素志,三顾起新恩。

千愁对一醉:唐杜甫《落日》:浊醪谁造汝?一酌散千愁。明《增广贤文》:三杯通大道,一醉解千愁。

虎啸、龙吟:像虎在啸,龙在吟。形容声势浩大,也比喻相关事物互相感应。汉张衡《归田赋》: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

子罕玉:《左传·襄公十六年》:春秋时期,宋国有人得到了一块玉,就把它献给宋国国相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的人说:“我已经把它给玉石加工的匠人看了,玉匠认为它是珍宝,所以才敢献给您。” 子罕说:“我把不贪作为珍宝,你把美玉作为珍宝;如果你把美玉给我,我们都会丧失珍宝,还不如各人持有自己的珍宝。”

不疑金:《汉书·直不疑传》:直不疑者,南阳人也。为郎事文帝。其同舍或告归,误持同舍郎金去。已日,金主觉,妄意不疑。不疑谢之,买金偿。而告归者来而归金。而前郎亡金者大惭。以此称长者。

天寒邹吹律:传说,战国时期齐国阴阳家代表人物、五行创始人邹衍精于音律,吹奏的音律能使气温变暖。《列子·汤问》:“北方有地,美而寒,不生五谷。邹子吹律暖之,而禾黍滋(生长)也。”
王充《论衡·寒温篇》:燕有寒谷,不生五谷,邹衍吹律,寒谷可种。燕人种黍其中。号曰黍谷。

岁旱傅为霖:傅说本为胥靡(囚犯),本无姓,名说,在傅岩筑城。商朝高宗武丁求贤臣良佐,梦得圣人,醒来后将梦中的圣人画影图形,派人寻找,最终找到了傅说,任命他为宰相。《尚书·说[yuè]命上》:朝夕纳诲,以辅台德。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启乃心,沃朕心,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若跣弗视地,厥足用伤。惟暨乃僚,罔不同心,以匡乃辟。俾率先王,迪我高后,以康兆民。呜呼!钦予时命,其惟有终。

渠说子规为帝魄:渠,方言,他;子规,杜鹃。他说子规是望帝杜宇的化身。
唐李商隐《无题》: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侬知孔雀是家禽:侬,方言,你。你可知道孔雀是孔夫子家养的家禽。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人杨修,字德祖,学问渊博,以聪慧著称。他九岁时,有一次孔子第26代孙孔君平到杨家做客,杨家以杨梅待客,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修说:“此君家果也。”杨修应声答道:“没听说过孔雀就是孔子家的家禽。”

屈子沉江,处处舟中争系粽: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郢都。被罢黜的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心如刀割,于五月初五写下了绝笔诗《怀沙》后,抱石投汨罗江以死殉国。
听说屈原投江殉国后,楚国百姓哀伤不已,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遗体。还有人拿着饭团、鸡蛋等食物,投入江中,希望能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再去伤害屈大夫的遗体。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以粽叶包饭,外缠彩丝,逐渐就演变成为了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

牛郎渡渚,家家台上竞穿针: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她心灵手巧,负责在天上以云霞织锦,但她却私自下凡嫁给牛郎,生儿育女。天帝知道后大怒,强行把织女抓回天庭,只许牛郎带着子女,在每年七月七日上天,由喜鹊架桥,渡天河与织女会面一晚。于是,人间女子也在这天晚上于庭院设置拜台穿针引线,向巧手的织女祈求赐予巧慧,俗称“乞巧”。


读了《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三本国学启蒙读物,感觉《三字经》说教太多,《千字文》受“一千个不同的字”的限制,浅白顺达差强人意,还是《笠翁对韵》好,不但自带美感还真正寓教于乐,是我这个不小的朋友的最爱。

与《笠翁对韵》类似的还有一本《声律启蒙》,是清朝康熙年间进士车万育所编。进士,那是通过县考、省考、国考层层选拔,是可以参加殿试冲状元的,无疑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可巧,《笠翁对韵》的作者李渔也是康熙年间人,只是他没有功名,是位民间戏剧家。

一位居庙堂高高在上,一位处江湖深浸地气,同样编纂儿童启蒙读物,他们会有什么不一样呢?越想越期待了,我们赶紧来体察一番吧!

对音韵平仄不甚了解,只知道读着悦耳顺畅,是遵循古人演练定的格式,这次也不妨跟着学习一下。

相较于《笠翁对韵》每韵2-4段不等,《声律启蒙》每韵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为: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晕了……同以前一样。把这格式丢一边,先学啥是“平”啥是“仄”。一番查证,原来……还是蛮简单的嘛!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切韵》《广韵》等韵书,中古汉语按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归纳出平、上、去、入(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汉语拼音四声)四种声调,二元化分类,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统称为仄声。

现代普通话汉语拼音的四声“āáǎà”,我们小时候学习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其实它们有专业的称谓。第一声叫阴平或平调;第二声叫阳平或升调;第三声叫上声或上音;第四声叫去声或去音。这样一对照,我们普通话的一声、二声即为“平”,三声、四声即为“仄”。是不是很简单!(中古汉语中的“入”声,已并入其它声调。)

我国幅员辽阔,多民族交融,方言无数,口音更是千差万别,平仄的判别并不是那么容易。想起黛玉教香菱学诗:

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我们初学者切记切记,不要被音韵平仄这些东东缚住了。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1)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2)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3)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1)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2)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3)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1)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2)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3)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1)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2)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3)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1)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2)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3)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1)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2)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3)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1)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2)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3)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1)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2)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3)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1)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2)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3)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1)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2)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3)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1)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2)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3)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1)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2)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3)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1)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2)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3)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1)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2)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3)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1)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2)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3)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1)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2)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3)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1)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2)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3)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1)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2)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3)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1)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2)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3)
《声律启蒙•下卷》五歌(1)
《声律启蒙•下卷》五歌(2)
《声律启蒙•下卷》五歌(3)
《声律启蒙•下卷》六麻(1)
《声律启蒙•下卷》六麻(2)
《声律启蒙•下卷》六麻(3)
《声律启蒙•下卷》七阳(1)
《声律启蒙•下卷》七阳(2)
《声律启蒙•下卷》七阳(3)
《声律启蒙•下卷》八庚(1)
《声律启蒙•下卷》八庚(2)
《声律启蒙•下卷》八庚(3)
《声律启蒙•下卷》九青(1)
《声律启蒙•下卷》九青(2)
《声律启蒙•下卷》九青(3)
《声律启蒙•下卷》十蒸(1)
《声律启蒙•下卷》十蒸(2)
《声律启蒙•下卷》十蒸(3)
《声律启蒙•下卷》十一尤(1)
《声律启蒙•下卷》十一尤(2)
《声律启蒙•下卷》十一尤(3)
《声律启蒙•下卷》十二侵(1)
《声律启蒙•下卷》十二侵(2)

你可能感兴趣的:(《声律启蒙•下卷》十二侵(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