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考试脑科学

九洲芳文


记得第一次对人脑真正感兴趣是在大一的生理解剖课上,不同于中学生物课上对脑结构的简单命名,而是更多的探究脑的不同部位与身心功能之间的关系,我不禁感叹于人脑的精密度与复杂性。

但那时的认知也基本停留在知识学习层面,直到后来在大量的阅读和实践中,才慢慢对一些术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正是基于对大脑皮层、杏仁核、海马体等大脑结构以及各种神经递质的不断研究,使得人们可以借助科学手段对临床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有效干预,并能服务于日常生活。

了解大脑,才能科学使用大脑,对心理疾病的治疗是这样,对学习的指导也是如此。要做到高效学习,就必须首先理解人脑规则,科学用脑。日本脑科学研究者池谷裕二的《考试脑科学》一书用轻松幽默的语言解密脑科学,告诉我们怎样科学使用大脑,探究用脑规律,并找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

读此书有一种酣畅之感,如此密集、科学地从脑科学的角度讲解记忆,从神经生理学的层面解疑答惑,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

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有的人记忆力那么好,学过的知识记忆牢固,写文章引经据典,下笔如有神;讲话旁征博引,逻辑清晰,侃侃而谈。而有的人记忆力则比较差,勉强应付考试,脑袋里始终混沌一片,貌似学过,但知识却是支离破碎的,边学边忘,处于狗熊掰棒子似的学习状态!

既然记忆在我们的学习中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我们的记忆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又保存在什么地方呢?怎样的学习方式能够使大脑记得更快、更牢、更准确?只有了解脑的运作机制,进行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训练,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认识记忆

记忆是将神经回路的动力学现象转化为一定规则,在突触重叠的空间中,根据读取的外部时空信息,形成一种内部表达的过程。这概念太晦涩,可以简单将其理解为:记忆就是新的神经回路的形成。神经系统由众多的神经元组成,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通过神经纤维建立联系,而每个神经元又有大量的突触,于是便构成了极端复杂的信息传递和加工的神经回路。

看看我们的“神经元”高清图是不是特别酷?!有没有想到大城市里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线图?这就相当于我们大脑中的“高速公路”。我们每天都在不断学习,从而刺激大脑神经纤维的生长,使它们从距离甚远到逐渐靠近,最终牵手成功,“打通”形成神经回路。可以说,我们锲而不舍的努力过程就是在大脑中不断“修路”。

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我们选择认知的内容不同,有的路线会得到不断地加强和维护,而有的路线则会因为长期忽视而退化废弃。仍然遵循着“用进废退”原则的进化机制,所以,大脑越用神经网络越发达,也会变得越灵活。

大脑的确是一个非常复杂和精密的器官,脑科学的发展为我们揭开了大脑的神秘面纱,但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者们并不满足于此,他们仍然被其深深吸引着,期待有更多精彩有趣的发展。

关于记忆,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形象类比:若把神经纤维比作连接住宅的密集道路,那么神经元就好比一座城市的众多住宅,神经回路就是最终形成的城市社区。大脑中形成了多少个有效社区,就会形成多少记忆的数量。神经回路是一个网状结构,脑就是利用神经信号在这些网状结构上来回奔走,传递信息的。

我们可以借助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来理解大脑对信息的处理。计算机有CPU和硬盘,如果我们试图长期保留某些信息,就要将其放入硬盘;如果临时处理,则只需在CPU中进行。大脑也有对应的工作原理,无论是从长期记忆中调取信息,还是向长期记忆中保存信息,都需一个临时储存信息的场所,这就是短期记忆。但是短期记忆容量较小,不能同时保存太多的信息,且很容易被遗忘。就像我们记一个11位的手机号码,可能瞬间记住,但很快也就忘记了。这是因为这样的信息没有通过检验,而只有通过检验的短时记忆,才能长期保存在人脑的”硬盘”部位——大脑皮质。

而人脑“硬盘”容量有限,又无法扩容,所以需要对信息的价值进行区分,只有被脑判定为“必要”的信息才能进入大脑皮质长期保存。那具体判定信息是否必要的“关卡检查员”是谁呢?就是我们脑中一个形似海马的东东——海马体,只有通过它的“关卡”检验,才能获准长期记忆的资格。

但通常来说,它的审查时长最短也需一个月,且审查标准相当严格。除非那些“事关生死存亡”的极个别情况,一般不会一次通关。更悲催的是,我们学校里必须记住的知识都不会被海马体判定为“对生存不可或缺的信息”,所以很难通过海马体的审查。而相对于“记住”来说,人脑更擅长“忘记”。所以,从脑科学角度来说,“怎么都记不住”是极其理所当然的,因为忘记尽量多的信息本就是大脑的设计机制。

看到这里,是不是有一点释然,总是忘记的沮丧感有所减轻。但似乎又有那么一点失落感,难道我们没有什么办法骗过海马体的审查吗?肯定有的,要不然我们又怎么能在大大小小的考试中披荆斩棘呢!或许是我们的不懈努力“感动”了海马体,才会将短期记忆中的知识源源不断地放行到长期记忆,所以才有了经年累月中越来越睿智的我们。

那我们怎么做才能“打动”海马体,增强记忆效果,以达到高效学习呢?

提升记忆

知彼知己,才能百战不殆,脑科学为我们叩开了记忆的大门,使我们得以看到记忆也是以某种物理形式存在于人脑中的。有了这种可见的记忆痕迹,我们就在扑朔迷离中觅得了前进的方向。

但海马体尽职尽责的个性让我们时感挫败,那怎样才能“欺骗”海马体,将学校学习的知识判定为必要信息?方法很老套,那就是不断重复学习,要尽可能地倾注全部的热情和诚意,持续不断地将信息传送过去。以使海马体产生一种“如此锲而不舍地传送来的信息一定是必要信息”的错觉,稀里糊涂便允许其通关,存入大脑皮质。

利用重复学习提高记忆效果,这好像是人尽皆知的事,并不需要了解什么脑科学,学校老师就是要求学生在反反复复的复习中掌握知识的,似乎这个结论一点也不高级。但机械重复和科学重复的效果迥然,这可能也是学渣与学霸的差距吧。

学习虽没有捷径,但有方法,用科学的节奏重复,从学习的长远来看是大有裨益的。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谈到记忆,不可不谈的就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上图呈现的是对由3个字母组成的10组完全没有任何意义的音节的记忆情况。由图可知,记忆曲线不是一次函数,这说明人脑不是匀速忘记信息的,而是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在记住信息的4小时内会出现陡降,大约会忘记一半的记忆内容,但剩余的记忆却可以维持较长的时间,直至渐渐被遗忘。

每个人的遗忘都遵循了大致相同的速度,而且“忘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如果往脑中塞入过量信息,会造成记忆的相互干扰,因为人脑一次能记住的信息量是有限的,记忆的效果就会更差。

那在了解记忆曲线的基础上,怎样让遗忘曲线的倾斜程度变得缓和呢?也就是怎么做才能使已经进入短期记忆的知识能骗过海马体尽快进入长期记忆呢?

我们来看这样一张图,会不会有一种拨云见雾,意解心开的感觉呢?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图中三条曲线分别代表一次学习和两次复习,我们比对下三次记忆中4个小时后的记忆效果,成绩留存从5组提高到了8组,24小时和48小时后也都有相应的提高。由此可以看出,复习是有助于记忆,可以大大降低忘记的速度。

这个结论在大家的学习实战经验中都有所体会,但同样是复习,为什么有的人的记忆力就那么强呢?别急,答案马上揭晓!

科学的复习节奏

学霸的学习可能更接近于海马体的活动性质,复习需要科学的节奏,信息才能留存更长久、更完整。

第一次复习:学习后的第2天
第二次复习:第一次复习一周后
第三次复习:第二次复习两周后
第四次复习:第三次复习一个月后

经过这四次复习,每次复习间隔一定的时间,约在两个月内完成知识的巩固。

以这样的节奏复习四次,海马体就会将信息判定为必要信息,允许其进入大脑皮质,以长期记忆的形式保存下来。

如果做不到上面的科学复习节奏,也要注意了,潜在的记忆保存时间只有一个月左右,所以最迟要在一个月内开始复习。因为海马体审查信息的最短周期大概是一个月左右,如果在一个月内多次复习相同的知识,海马体就会产生错觉,当做“非常重要的信息”处理,且在首次输送进海马体的信息越多,成功欺骗海马体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在复习时,也要尽量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积极刺激海马体。

注意,只有每次复习同样的内容才符合记忆规律。所以建议在选参考书或复习资料的时候,选定一本适合自己的参考书或心仪的参考资料即可,若频繁更换学习资料,会造成记忆干扰。海马体就会因为你没有做到“始终如一”而不允许信息通关,只有“执着”地释放同一信号才能打动海马体。

用输出倒逼输入

一个让参与者记忆40个斯瓦西里语单词的测试实验,说明了人脑更重视输出的。四组参与者的学习情况如下:

测试比学习更能留住记忆

结果各组实验结果并不存在差异,不过令人意外的是,一周以后再次测试的成绩却差异十分显著。第一、二组的成绩在80分左右,而第三、四组的成绩只有35分左右。

因为前两组测试了全部单词,测试就是提取保存于大脑中的单词,相当于输出,而背诵则相当于输入。由此可见,要想留住记忆,输出(测试)不可小觑。

就如《认知天性》中所说“利用自我检测给知识链打上记忆的结”,也有这样的结论:只需一次自测,一周后的回忆率从28%跃迁为39%。都说明了输出对记忆效果的增强作用。

当然输入、输出都很重要,没有输入,哪来的输出呢,但人脑的模式是“输出依赖型”,可能是因为回忆不起来的信息会令海马体产生“生死存亡”的危机感吧,此信息的重要性激增,因此也会被记得更牢。


现在我们知道了人脑判断信息的标准,那就是“复习的次数”,多次输入使得海马体产生错觉,误读其为“必须记住的重要信息”,当然还要采用科学的复习节奏,才能达到高效记忆。而且人脑更重视“输出”,当信息被频繁调用时,海马体才会放行,所以考试或自测更符合人脑特性,是增强记忆的有力手段。

认识大脑,了解记忆,科学用脑,学习才能事半功倍,脑科学为我们揭开了记忆的神秘面纱,了解科学的复习节奏,才能实现成绩逆袭!

九洲芳文投稿三区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可不知的考试脑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