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乐为什么那么难做到?

最近读了一本电子书叫《The Little Book of Contentment》,是专门讲知足之道的。作者里奥.巴伯塔,从2007年开始运营禅习惯网站,凭借知足之心和不断的坚持,网站订阅数从0增加到现在的200万之巨。这是本全英文的书,共计17930字,读后颇有感触,有种想把整本书翻译出来的冲动,目前已翻译了2595字。现在迫不及待地相把当前的一些思考,跟大家分享下。

俗话说“知足常乐”,实际上知足并不那么容易做到,不然我们每个人都会永久处于快乐中了。换句话说,如果我们不快乐那多半跟不知足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这本书一开始就举了很多由于不知足而导致的一些人们的不太好的行为。比如:

1、 对食物上瘾,对烟酒,毒品和某些药物上瘾,对上网、电子游戏和色情网站等上瘾

Addicted to food,cigarettes, drugs, pills, alcohol,the Internet, video games, porn

2、 陷在债务和混乱中不能自拔

Debt and clutter:

3、 有意避开人不与人接触

Afraid to meet people

4、 害怕开创真正属于自己的事业

Afraid to start your own business

5、 对自己的身体不满意

Unhappy with your body

6、 不能成功养成新的习惯

Fail at creating new habits

7、 对恋人有不完全感

Insecure about boyfriend/girlfriend

8、 妒忌微信朋友圈或微博上的其他人等等不一而足

Jealous about what other people are doing on Facebook/Instagram

9、 因上网而分心或变得拖延

Procrastinate/distracted by Internet

他指出了,这一切的根源是不满足、不知足,具体体现在紧紧抓住自己的理想和幻想不放,不满意我们自己本来的样子,对自己缺乏相信和向外部去寻求快乐等方面。并给出了行动要领:思考一下上面这些问题有哪些你或许也有。对于每个问题你能发现其实都跟自己的不满有关吗?

[俊峰思与行]很幸运的是,我中了头奖,上面所列的几点我都曾经历过,有些还体会特别深刻。记得在初中时,最头疼就是妒忌这一条,唯恐同学在学习上超过我,所以家里偷偷地学,较晚才到学校。在日记里经常反省自己妒忌是不好的,却没有什么效果。主要的外在原因是,同学之间有挑战,我可不想被别人打败,内在的还是自己太在意。当时,的确是战胜了同学一次还不够不满足,次次都要拿第一才好,陷入了死循环,这里有家人和老师的期待,更多的则是自己的心结。高中、大学一直到参加工作,都有所缓解,但始终没有完全消失。所以读到上面的文字时,感同身受。

那我们为什么会感到不知足?我们一生下来就是这样的吗?婴儿饿了就会哭,但一旦有奶吃了不哭也不闹了不是吗?孩童时期,我们敢于在大庭广众之下闻歌起舞,根本不会理会自己会不会出丑,也不会顾及别人怎么看我们。实际上,不管我们跳得如何,一般都会得到大人们的赞扬,说不定还有人会跟着一起跳。而赞扬可不是跳舞的直接动机,而是自然而然地喜欢和表现。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还拥有这种天然自信和无畏人们已经很少很少了,这两位大叔就是百里千里挑一那个。

从进入幼儿园的那天起,我们便有了家长和老师的期望,同学间的评比等,步入社会后便有了领导的期待和同事的眼光,以及整个社会的舆论导向,还有自己跟自己以及自己其他所有人的对比等。我们不满足和不知足的地方越来越多,学校里名次,收入的多少,职位的高低,住房的大小等等。

更要命的是媒体信息和广告的狂轰滥炸和应接不暇,不断刺激着我们的需要,增长着我们的不满足。只要你不是世界首富(就算是世界首富也有用金钱买不来的东西),总有人收入比你多,总有人能力比你强,总有人比你更英俊更漂亮,总有人开的汽车比你的气派,总有人居住的小区环境比你的优雅,总有精彩的新书、新电影等着你去看,总有更美的景点等着你去游玩,总有更美的新装等你去试穿……当我们打开手机、电视机,广告们便占据了身心,连上个电梯都有带广告的显示屏在那里不停地循环播放,有时真想把它砸了,有时还看到小学生模样的目不转睛地在看着对他无甚意义的广告(也许我们能从广告中获取一些如何宣传一件商品的创意,但更多的事反感和无奈不是吗?),从小就耳濡目染受其影响,也许未来能成为一位广告大师,但成为一个不满足的人似乎可能性更大。

那问题来了,面对这样的环境和处境我们应如何做到“知足”(就像下面视频中两位大叔一样),以达到“常乐”?知足还有哪些好处?知足还有什么不足吗?关于这些欢迎您在评论区分享,下一期将我们就将继续探讨这些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知足常乐为什么那么难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