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张驰学市场调研

第1讲如何把商业问题转化成调研问题?

这一讲我们就看看,调研行业怎么解决商业世界里的终局问题。

我可以先告诉你答案,其实很简单,两个字:转化——把抽象的商业问题,转化成可调研的问题。

问题一旦变得可调研,就意味着可量化,可执行。

“如何把自己的冰箱品牌改造成面向年轻人的潮流品牌?”

你需要用到一个非常实用的转化工具,叫“标准化的三维商业时空”,三维就是微观空间、宏观空间、时间。任何一个商业问题,都可以通过这个三点一位的方法,把大而泛的商业问题转化成具体的调研问题。

先看前两个维度,微观空间和宏观空间。这两个维度实际上是帮我们理解决策者的,微观就是看提出问题的人是谁?这决定了他的主要诉求。宏观就是看他的场景是什么?这决定了他决策的局限性。

在商业世界里,也要从这两个维度去理解决策者,第一微观,是看部门;第二宏观,是看行业。同样,一个是角色,一个是场景。

1.决策者是什么角色?

市场总监,他们天然关心自己在消费者心里的品牌形象,这是他们的主要诉求。

那么得先知道“一线城市的年轻人,他们的生活形态和审美标准是什么样的?”

2.决策者在什么场景?

决策者所处的场景决定了他们的局限性。

比如汽车行,这个行业最大的特点是研发周期长,一般4-5年,也就是说今年上市的新车型都是在四五年前研发出来的,如果决策者问我,“我生产出了一款新车,你能不能通过调研,帮我卖出更多?”那我就必须考虑到产品滞后的特性,再去关注产品性能、外观造型等跟当下的竞品相比是否有竞争力,如果没有,是不是要通过改善定价策略来获得更多市场份额。

但同样是新品上市的问题,如果换成食品行业,解决思路就完全不同。食品的竞争力更多体现在包装和概念上,换一个广告公司可能就让品牌起死回生。所以他的决策就更多地指向了传播层面。

回到冰箱的问题:

技术密集度高,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更有发言权;产品更新快,比如更新的工艺、材料、设计等等;还有,消费者需求更多元,以前买冰箱是为了存储食物,现在很多年轻女性买冰箱是为了放面膜等等。环视完这个大的行业背景,我就知道,要想抢占年轻人市场,就得及时、准确地定义“什么样的冰箱算是年轻人眼里的好冰箱?”

3.产品处在什么生命阶段?

我们除了要理解决策者的处境,还要理解产品的处境,也就是把产品放进它自己的时间线里去看,它是研发阶段?还是新品上市阶段?是销售上升期、平台期、还衰退期?这就是三维商业时空的最后一个维度,时间维度。

同一个问题,出现在不同的阶段,解决路径也不一样。比如,同样是怎么提升销量的问题,在产品上市阶段,就要重点关注市场上竞品情况,以及如何找准细分市场;衰退期呢,就要进行产品诊断,比如研究现有用户、潜在用户、流失用户的特点和需求等等。

从我前面的案例中,你也能看出来,政策结束后,冰箱正处在衰退期,但决策者并不想去挽留或者召回原来的用户,而是想通过变换赛道,把产品转向年轻群体,来刺激产品销量回到上升轨道,所以,这个产品表面上看是处在衰退期,实际应该当成新品上市阶段来看。明确了这一点,我就不能再把关注点放在怎么唤回流失用户,或者怎么服务好现有用户上,我要做的是帮助客户识别出进入年轻市场的机会。怎么识别?我必须先知道——“那些销量好的,年轻人追捧的潮流品牌有什么特点?”

“如何把自己的冰箱品牌改造成面向年轻人的潮流品牌?”

翻译成了三个可调研的问题:

“年轻人的生活形态和审美标准是什么样的?”
“年轻人心目中的好冰箱是什么样的?”
“年轻人眼中的潮流品牌具备什么特点?”

找到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我们的目标。

我们发现,年轻人在冰箱审美上,并不首先关注款式、颜色、材质这些独立的指标,而是优先考虑这个冰箱放在我家客厅里,会不会显得很突兀。为啥呢?这跟他们的生活形态有关,一线城市的年轻人住房面积小,厨房大多是开放式。一台冰箱能不能和客厅的家装融为一体就变得非常重要。这就为客户方提供了一个在冰箱外观设计上的全新思路——“设计一款能融入年轻人客厅的冰箱”。

再比如,以前我们觉得年轻人喜欢的潮流产品大多具有科技感,所以,冰箱也会有一块可触电子屏,显示温度、湿度。实际情况是,年轻人喜欢科技感的产品没错,但唯独在冰箱上,他们反而不希望多出一块屏幕来。因为随着智能家居的普及,年轻人更习惯用手机控制家电设备,也就是说,他们只希望获得“一款功能极简的冰箱”,智能的部分,通过手机实现就好。这个发现对我的客户也很重要,可以说,在这之前,他们一直在努力让冰箱变得更加复杂。

所以,调研最大的价值不是直接帮助决策者去做决策,而是帮助他把一个大问题,拆解成多个可量化、可执行的小问题。

如果你手上正好有一个无从下手的终局性问题,别急着去“解决”,而是先“转化”。用“标准化的三维商业时空”去转化。为了方便你记忆,你也可以把这三维理解成看角色、看场景、看阶段。

你可能感兴趣的:(跟张驰学市场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