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认为自己行或不行,你都是对的。” ——亨利·福特
你曾对自己做出过某种预判,然后成真了吗?有时那些预测惊人地准确,你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有算命的天赋。
比如,你可能会预测你目前正在着手的一件事情会有很好的结果,然后你不做他想、全力付出,然后付出有了回报——你真的收到了积极效果。
又或者,你可能有种感觉,自己正在准备的这个汇报的临场效果会很糟糕。然后汇报前一天晚上,你因为紧张过度而睡眠不足,第二天汇报时大脑一片空白,于是就真的表现不佳。
看到这里,你可能已经发现了:信念或期望可以影响我们的行为。从信念到行为的过程便是一种自我实现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下面,我们将探讨自我实现预言在心理学中的应用,以及它可能为抑郁症等心理健康问题带来的消极影响。
心理学中的自我实现预言
一系列社会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我们的信念和期望会对结果产生影响,特别是当我们确信自己的预期会实现的时候——即使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持有这种预期。
心理学中,关于自我实现预言的一个典型例子当属安慰剂效应(Isaksen, 2012)。安慰剂效应是指在科学研究或临床实验中,即使参与研究的实验对象并未得到任何具有实际作用的治疗,最后他们的情况依然有所改善。换句话说,参与者的信念会影响他们的“治疗”效果。
某些情况下,临床实验中出现的安慰剂效应之强烈,以至于研究者不得不采取额外的措施来解释它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由此可见,信念的力量有时可以是十分强大的。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信念和期望不仅可以影响自己的行为表现,还可以通过影响我们对他人的想法和态度而间接影响他人的行为表现。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和莱诺•雅各布森(Lenore Jacobsen)发现,教师对学生期望可以影响学生在校的学业表现。
具体而言,他们从旧金山的一所公立小学随机选择了一组学生,并通过一个虚构的测验使老师们相信这些学生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并可能在接下来的一学年里有高度的智力发展。在学年结束的时候,学生们的智力测试结果表明那组被选择的孩子,其IQ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孩子。
换句话说,那些被教师认为智力将得到高度发展的学生,真的在智力方面有了高于平均的增幅。这表明教师的期望影响了学生对自己的信念,进而影响了学生的表现。
正如罗森塔尔所言:“当我们期望别人的某些行为时,相应地,我们也会采取使预期行为更可能发生的方式行事”(Rosenthal & Babad,1985)。
循环的自我实现预言
你也许已经想到了:自我实现预言会导致信念和行为的循环——无论好坏。
当我们对自身具有某些先入为主的信念时,则更有可能按照我们所相信的行事,从而强化我们的信念以及行为模式。
类似地,当我们拥有对他人的某种信念时,便可能会以某种或张扬或微妙的方式去影响他们,以此证实我们的假设,从而巩固我们对他们的信念。这种“信念-行为-信念”的无限循环可以是带来积极结果的良性循环,也可以是带来消极结果的恶性循环。
比如,一个日常怀疑自己工作能力的人可能会在无意中进行自我破坏或自我障碍:因为确信自己的工作水平不高,出于维护自尊或避免白费力气的目的,ta便可能消极怠工或者干脆放弃。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工作实践和经验的愈加匮乏,ta也因此更加怀疑自己,自尊心更低,更没有动力工作。
比上面的例子更一目了然的,是发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多重自我实现预言:
我们预先对自己怀有一种或一系列的信念;
这些信念影响了我们对他人的行为;
我们对他人的行为受到我们对他们的信念的影响,反过来也影响了他们对我们的信念;
他们的信念促使他们用与这些信念一致的方式对待我们,这强化了我们对自己最初的信念。
细想之下你会发现,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这样的循环过程。比如前面提到的在学校环境中的罗森塔尔效应:
1. 老师可能对某些学生有先入之见——他们相信有些学生是有天赋的、将来会有出息的,而另一些学生则是天生的捣蛋鬼或脑袋不好使;
2. 有意无意地,老师可能会根据自己的信念来对待班里的“种子选手”和“问题学生”(比如为前者提供更多的帮助,鼓励他们做得更好;对待后者则避免投入过多精力,并以最低标准来要求他们。
3.学生们可能会以和老师的信念一致的方式看待自己——资优学生感到自信和积极,而问题学生感到无知和自卑;
4.学生们按照他们对自己的信念去行为表现,从而巩固了老师对他们的初始设想。
自我实现预言和抑郁
将上述过程推而广之,抑郁症会因为自我实现预言的这种循环本质而愈演愈烈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位抑郁症患者可能会对自己抱有一些非常消极的想法,比如:
• “我活着毫无价值”;
• “我大概已经是个废人了”;
• “我不值得被爱”;
• “所有人都嫌弃我,他们都认为我是个扫兴鬼”;
• “没人会喜欢我,所以我一个朋友都没有。”
诸如“毫无价值”、“废人”这样的想法可能会让ta在自我说服中放弃个人发展,不再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或增强心理弹性。“说到底,”ta可能会想,“那又有什么意义呢?反正也不会有什么用。”
如果这种想法长期持续下去,ta可能会发现自己真的失去社会功能了——ta可能因为太过抑郁,而连最基本的起床吃饭都无法做到。
“我不值得”“所有人都嫌弃我”“没人会喜欢我”——这些信念可以很容易被转化为现实:因为确信别人会排斥自己,出于自我保护,ta便可能会避免与他人来往,从而找不到能够深交的朋友。
又或者,ta可能会与其他人互动,但因为深信对方会不好相处或拒ta于千里之外,所以展现出一种消极或防御的姿态,导致那些与ta的人真的表现出了与其信念一致的行为和态度[研究者发现,当个体被视为是不友善的人时,他们便更有可能以不友善的方式行事(Aaronson,2005)]。
不难理解的是,消极的信念会导致个体陷入自我实现预言的恶性循环,从而加重抑郁的程度。这也正是认知行为疗法(一种注重帮助患者理解想法与感受如何影响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被认为能够改善抑郁症状的原因所在。
最后的话
消极信念可以成为现实,但自我实现预言还有正向的一面是,积极信念也可以成为现实。
个体的信念能够影响自身及周围其他人的态度和行为,因此,在自我对话或与他人的互动中,不妨多留意一下自己传达的信息和背后隐藏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