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08 星期五 农历十月十二


人和人并肩而站,至少在人格维度更加平等,这是这个世界反思启蒙后最重要的特征:权威被消解,经典被稀释,专家被解构,台阶被降低。

在任何一个学科与行业内部,你如果仔细验,都不难发现这种扁平化的趋势。例如心理学,我们之前怎么称呼有心理困扰的人呢?在传统病理化语境中,存在心理困境的人应该被称谓为“病人(Patient)”或者“受助者”,其实就是指接受心理咨询或社工帮助的人,他们居于下位,被医生俯视。而在今天,他们被称为“访客”或者“案主”,心理专家是来陪伴“案主”探索自己的人,陪伴他们排遣所谓的生命屏障,从而唤醒他们的自我觉知,建立与外部力量具有生态性的连接。

从“病人”到“案主(Client)”这一中用语的变化,恰好折射出心理学底层认知的变革:从病态的、污名化、被专家俯视的个体,变成具有能量的,掌控自己生命权力的主体。这种变迁使得在心理谘商或社工介入时“我和他”的关系被确认——这里是将“案主”放置到一个与心理咨询师和社工等同的主体位置,目光平视;而不是“我和它”——而这里是把“案主”理解为了某种等待救赎的客体,承受谘商师的目光俯视。

我们再快速的扫描一下其他领域,传播领域,从主流到分众,乃至自媒体;政治领域,从统治、管制到治理;公司领域,从管理到赋能、联盟与领导力;文学领域,从作者中心(例如让你写文章的中心思想,并且还有标准答案)到“作者已死”(例如我们常说的1000个人眼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生活方式,从核心家庭到《摩登家庭》;教育,从知识中心到学生中心;法律领域,从诉讼到谈判和调解;文化领域,从权威到反智,从精英文化到大众狂欢;生涯设计,从嵌入大组织到U盘式生存,自由职业。几乎在所有领域,都在迎来更多的平视,更少的俯视。你和我,并肩而行。

曾经,国王有需求要达成,他可以命令或胁迫;如今,世界越来越平等,平等的个体之间若要实现彼此需要的达成,就需要沟通,从而各取所需。家庭是这样,职场是这样,社会和国家也是这样。既然各取所需,既然相互平等,既然决定的权力不能被一方独断,那这交互的过程,当然就是谈判。

你为这个时代,做好准备了吗?

“情绪”是我们链接外部世界的机制,之所以我们认为不好是因为:

(1)不受控制,所带来的恶性后果。

(2)只有进口没有出口。

(3)情绪的突发性。

很多人都想合理的控制情绪,那就需要:

(1)了解情绪的必然性。

  情绪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当情绪出现时那就是我们的边界受到了侵犯。

(2)预设

  控制不了情绪是因为我们没有控制情绪的阀门,当情绪出现的时候我们要预设一个提醒机制,让我们出现情绪时暂停一下。

(3)工具化

  如果把情绪变成一种工具,就拆分成两个维度,第一能不能解决问题;第二情绪的源头。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11-08 星期五 农历十月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