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陈寅恪

今天带大家了解一位大师陈寅恪。

他是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他在外留学十几年,会17种语言,并用这17种语言做学问。做什么学问呢?前期做的是西北舆地之学。日军侵华前后,他的研究方向转向了中国中古史的研究,也就是魏晋南北朝,隋朝,唐朝的研究。为什么要会这么多语言呢?因为那个年代,这种学问最权威的不是中国,反而是日本,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家,他要看这些国家的关于中国研究的历史材料。要做此学问他还要了解周边国家的语言,比如泰语,缅甸语,看他们的历史材料。同时还要懂中国各少数民族的语言比如说突厥语,藏文,梵文等语言,看少数民族的历史材料。

他研究中国中国史是为了明白一个问题,这些朝代的各种制度从何而而来。他研究的许多论断是现代历史学者必须知道的最基本的东西,是任何做历史研究的人无法越过的里程碑。

陈先生治学面广,宗教、历史、语言、类学、校勘学等均有独到的研究和著述。他曾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因此,陈寅恪的课上学生云集,甚至许多名教授如朱自清、冯友兰、吴宓、北大的德国汉学家钢和泰等都来听他的课。所以他被称作教授中的教授。

陈先生讲课很有特点。授课刚开始先在黑板上写各种史实的依据。写完以后闭上眼睛开始讲自己根据这些史实研究的成果和论断。

陈先生的著作也很有特点。在书的前面大量罗列各种历史文献材料。罗列完这些历史文献材料后,写一小段自己的论断,所以他的书读起来很费劲。

陈寅恪一生治学秉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评价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这样一位中外关注的大师,在时势变更之际,都会是双方争夺的对象。1948年,大局已定之势下,抢救“学人”计划在双方争夺到白热化的程度,一代大师陈寅恪更是成为重中之重。老蒋败退时,专门派专机赴北京,第一批接走了两家人,其一是胡适家,另一个就是陈老师一家,可见其在当时国内外的地位。结果是,专机到广州后,胡适与陈老师却各奔东西。陈寅恪进入了当时的岭南大学,与他同机的胡则远走海外。

1949年,陈寅恪双目失明。1958年在“厚今薄古”运动中陈寅恪被批判。1962年,陈寅恪右腿骨折,他的护士和助手被清走,工资停发,靠变卖家产生活。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去世。


中国现代为什么出不了大师?

了解完陈寅恪先生后。这个问题久久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个人见解如下。

一,新中国的成立,打破了阶级固化,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划分了各种阶级。而过去许多大师都有家学渊源,且家里有一定的物质基础。

二,特殊的时代背景造就了许多大师。过去的清华北大,可以不拘一格降人才。现在的大学很少出现这种情况。

三,由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没有跟上,现代社会人心浮躁,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钻研学问。

四,现代社会知识积累爆炸式增长。人类学习知识的年限被拉长。想要在某一知识领域超越古人难度加大。

五,中国的教育制度有问题,需要调整。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的人材导向。现在要想在社会上立足,找到份工作很多时候唯学历论。很少有用人单位,只看重学问,而不看重学历。陈寅恪的侄子陈封雄曾问他:“您在国外留学十几年,为什么没有得个博士学位?”陈先生回答:“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 这要是放在现在是不可想象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师陈寅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