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之书店记事

在这几年,由于经济环境的好转,母亲也从一名什么苦活累活都干的家属工转行自己开了一家小小的书店。也就是在这个书店里,我如饥似渴的读了许许多多该读不该读的书,使得我养成了什么书都能看的基本功夫,记得曾经有一次,我在节假日值班时,曾经翻来覆去的阅读一份说明书至少一个小时,令得周围的保安们啧啧称赞。

当时母亲的书店开在一个小型自由市场的门面房里。这里白天也算是非常的热闹,但是到了晚上基本上可以用门可罗雀来形容了。为了店里物品的安全,出于分担母亲辛苦的初心,可能也是为了方便自己读书,我毫无怨言的承包了书店夜间营业和值班看门的任务,当然是无偿的了,反正都是一家人,肉烂了不还在锅里吗?

在最初的几天,由于不通人情世故,晚上的销售收入基本为零,反正自己的任务也不是销售,当时就是这样想的。后来,也可能是自己读过店里很多书的缘故吧,我可以轻易的帮助别人选择自己喜欢的书,面对形色各异人对书籍的不同态度和需求,感觉销售书籍还是有不少快乐的。因此,再后来的工作生活每每遇到不顺利的时候,我经常会想,大不了投资十来万开个小书店,不再去混迹什么商界、官场了,但一直没有成行,也算是一个遗憾吧。

苏东坡说过:腹有诗书气自华。但是在我的短暂的图书销售生涯中,我觉得读书和气质真的很难联系在一起,因为很多人没有把读书视为内在的美德,基本上是为了消遣或者装X,更有一部分人仅仅是是为了装饰自己的书香气质。

记得我买书的第一笔大销售额来自三国演义连环画。事情是这样的,这一天我准备关门睡觉时,有一个不怎么像读书人的中年人非要进来“看看”,对于这样没事找事的人,我一般都是拒之门外的。但是他只是拼命的介绍说:“自己虽然不识字,但是确实是来买书的,因为孩子把别人的一套三国连环画弄丢了,需要买来还给人家”,说着还从兜里掏出了记着密密麻麻书名的一张纸。由于店里的图书大多被我浏览过,所以看了一眼后,我就明了大概有三十几本的现货。当我很是轻松的将他缺少的那些连环画找齐之后,这人惊奇的说:“难道你都记住了,不会有重复的吗?”等我轻描淡写的在他的那个清单上标出我替他选择的书名之后,那名中年人感激的付钱走人了。

如果说我的以一笔销售属于刚需的话,那么下面的这一笔纯粹属于宰客了。这次说的读者是一个年轻的“金主”,一进来就趾高气昂的问道:“最贵的书是什么?我要买!”说实话,我真的是第一次见到这样买书的人。当我问清楚他就是需要买一些大部头的书装点门面时,我不但将少有人问津的《辞源》和《鲁迅全集》出售,而且将母亲一不小心批发的《中华辞典》也一并打包给了他。不得不说的是这套《中华辞典》,它的大体结构和《康熙字典》有些类似,检索方式使用的是古文的音序方式,虽说是本工具书但是一般的人是基本上看不懂的。据母亲说,这本书一摆上货架,她基本可以确定绝对是积压品了。现在想起来,那套38元的图书不知道还在不在了,如果这位金主能够将它存到现在的话,估计价值最少也能上千了吧。说这话我也是有依据的,母亲给我留了一套四册的《辞源》,当时价格28元,现在当当的价格已经是六百多,更何况也是三十年以前的老物件了。

这是我当年卖书的一些小故事,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读书的人感觉是越来越少了, 再加上手机、kindle等电子阅读的推广,传统的书店基本上已经没有很大的生存空间了,这也可能就是教辅书和儿童读物在实体店里能够占道半壁江山的主要原因吧。

但我始终认为,只有阅读纸质书,才能在书香中真正享受到阅读的氛围,也一直有这样一个梦想:开一家以享受阅读为主、赚钱盈利为辅的书屋的原因之一,不为别的,只为自己和书友在喧嚣的钢筋水泥中寻一个可以精心读书得角落。

你可能感兴趣的:(1987之书店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