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小时车程,只为看一眼太湖光影

太湖

十月,真是一个好的季节,我该寻找一处僻幽的地方,好好放逐自己的灵魂。

可是,我却融入人群,徜徉在南京繁华的街道上。

南京明故宫附近

这或许是最美的金秋

会后的考察,有一条路线是太湖——中科院南京湖泊所的野外基地。我以为差不多也就一两个小时就到了。结果早晨出发,乘坐大巴,经过了三个小时才到达太湖边,隶属无锡,靠近苏州。

金秋美食


大闸蟹

长江中下游地区,一直养殖中华绒螯蟹,也就是大家说的大闸蟹,一生要脱五到七次壳,每一次脱壳它的体形都会大一圈。而这时候,正是吃大闸蟹的季节。所以中午的午餐最少不了它,这也是我第一次吃到这么大的蟹。

生长在南太湖水域的河蟹,五对脚的内外缘密生绒毛,其个大体重,蟹黄肥厚,肉质细嫩,腴美异常。

吃螃蟹最好的季节一定是农历九月以后,因为这时候螃蟹体内的蟹黄和蟹膏是最浓郁的,因此雌蟹是最美味的。因为蟹黄其实是螃蟹体内的卵巢和消化腺;蟹黄体积变大、呈鲜艳的橘黄色时代表母蟹的性腺已经成熟,此时生产排出体外的是蟹卵,留在体内性腺中的卵细胞仍然属于蟹黄的一部分。蟹黄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磷脂和其他营养物质,但是同时含有较高含量的油脂和胆固醇。

太湖水华


太湖监测站

太湖的面积有两千多平方米,然而平均深度不足两米,最深的地方三米多。监测站位于北部,深水区。

中国有三大污染治理最典型的湖泊——太湖是其中之一。几乎每年的5-9月都会爆发蓝藻,而如果高温让太湖的大量死亡的淡黄色蓝藻泛出水面,就会形成湖泛,在湖面形成隔离层;这是比水华更严重的生态问题,因为藻毒素和缺氧导致的一些化学反应会使得湖水毒性增加。

2007年5、6月间,太湖爆发严重蓝藻污染,造成无锡全城自来水污染。生活用水和饮用水严重短缺,超市、商店里的桶装水被抢购一空。

该事件主要是由于水源地附近蓝藻大量堆积,厌氧分解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NH3、硫醇、硫醚以及硫化氢等异味物质。

而关于这场水污染的原因,一直都是众说纷纭,但却是偶然中的必然。因为太湖供应了无锡的自来水,平时取水、监测、层层过滤;而那次太湖出现异常,取水监测却没有及时发现,直到终端用水时发现水体颜色和异味。事实上,太湖的治理一直都在进行。

治理成效

从2007年太湖蓝藻时间爆发到2017年,江苏省为治理太湖水质投入资金超过1000亿元资金。经过十年治理,太湖无锡水域总氮、总磷分别下降了54.4%、38.9%,好于1997年以前的水平。水质从劣五类上升为三四类,然而不管是专职打捞蓝藻还是生态分区治理目前都是治标不治本。

太湖很浅,因此营养盐类容易富集;而太湖的更新周期大概是一年,水华的生长确是一周就可以爆发,持续……如果能保持一周内的换水速度,它也来不及生长,比如河流里面,流速很快,因此不会出现水华。太湖那么大的面积,高频率换水也不现实。

另外的一个困境是一方面是治理投入持续加大,另一方面却是媒体不断爆出的蓝藻年年仍在泛滥新闻。

其实,不用怀疑,每年蓝藻泛滥的水质-气象条件没有太大改善,蓝藻问题依旧——太湖氮磷浓度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太湖藻类生长条件未得到根本性改变;一旦水文、气象条件具备就会出现大面积聚集。蓝藻本身是一个非常顽固的物种,也是生物进化最原始的物种之一,几十亿年,地质历史上的高温-严寒它都一一经历过。

但是从治理层面,应该说全世界能够想到的,治理富营养化的措施在太湖都被试验了一遍。当前的蓝藻水华监测可以根据气象遥感和实时水质数据提前两三天预报,准确率还是可以。然而要谈防治,却是任重道远……

目前看来,太湖的未来,依旧会年年与蓝藻暴发为伴。

在太湖旁边聆听了监测站的报告,参观了他们的一些实验室和水体试验场。有些物种只能在标本室见了。

来回坐车六个小时,中途吃饭,了解太湖的时间其实很短。我不太习惯长途大巴,因此车上一直昏睡。我也不知道那一天,到底是为了看一眼太湖?还是吃一顿大闸蟹呢?

太湖银鱼

你可能感兴趣的:(六个小时车程,只为看一眼太湖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