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世界幸福感报告》:助人可以得乐——这是真的吗?

联合国将每年的3月20日定为国际幸福日,并从2012年开始每年发布《世界幸福感报告》,以此协助并引导其成员国优化公共政策。根据今年的《世界幸福感报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 2019),我国大陆地区的整体幸福感水平有所下滑,从去年的第86位降到了第93位。今年排在报告的前十个国家分别是:1.芬兰,2.挪威,3.丹麦,4.冰岛,5.荷兰,6.瑞士,7.瑞典,8.新西兰,9.加拿大,10.奥地利。

图片来源:《2019世界幸福感报告》  

除了年度国家幸福感排名之外,今年的幸福感报告还特地开辟了一整个章节探讨亲社会行为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报告中得出的结论是助人的确可以得乐,但前提是我们有选择“帮不帮”、“怎么帮”的自由。此外,我们与受助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越近、受助人的情况改善越明显,我们从助人行为中得到的快乐就会越多。下面是报告中关于“亲社会行为”和“亲社会花销”的部分内容:


亲社会行为与幸福

亲社会行为通常被认为是帮助他人而不期望有金钱回报的行为,比如做义工或者从事志愿活动。大量的相关研究表明为别人付出自己的时间能让人获得情绪上的满足感。实际上,以往的研究已经证实志愿公益活动与更高的生活满意度、更高的积极情绪水平,以及更少的抑郁情绪有关。在对37项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后,我们发现相比于没有做过公益活动的人,那些当过志愿者、做过义工的人在生活满意度量表上的得分显著较高,也即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更满意。


还有研究表明志愿活动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是跨越地区和文化、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研究者分析了来自130多个国家的上百万名被试的调查数据,发现人们做义工的时间越长、捐赠的慈善金额越多,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也越高。此外,一项关于老年人的纵向研究还发现参与过志愿活动的老人的身体健康水平高于没有做过义工的老人。当然,这些研究并不能证明志愿活动与幸福感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因为也有可能是身体健康的老人会有更多的精力去做义工。

为了证实二者间的因果关系,我们又对有关的实验研究进行了回顾,发现研究者们并没有找到志愿活动能够直接提高幸福感和降低抑郁水平的证据。比如,有研究者将波士顿地区293名大学生平均分配到了义工组(每周进行10-12个小时的志愿活动)和控制组(不进行任何志愿活动)中,然后分别测量了这些大学生的幸福感,发现义工组的大学生的幸福感水平并没有显著高于控制组。

在另一项研究中,研究者们将106名10年级的加拿大中学生平均分配到了每周进行1-2小时志愿活动的义工组和什么也不做的控制组。10周后,研究者们对两组学生的幸福水平进行了测量,发现与控制组的学生相比,义工组学生的积极情感、消极情感,以及自尊水平都没有明显的不同。也即志愿活动似乎并不能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二者之间之所以有相关关系,更可能是因为幸福的人会更多地从事志愿活动,于是表面来看,做义工的人幸福水平高于没有做过义工的人。

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性是志愿活动的确能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但需要满足一些前提条件。在一项以超过1000名美国中老年人为调查对象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与相信“性恶论”的人相比,那些相信“人性本善”的人能从亲社会行为中得到更多的快乐。此外,年龄越大的人,从亲社会行为中得到的快乐也越多。研究人员还发现抑郁水平越高的人,在帮助他人之后,获得的情绪也提升越大。

亲社会花销与幸福

为别人花钱——通常又被称为亲社会花销,被证实与更高的幸福水平有关。比如,在德国的一项跨度超过20年的研究中,人们发现个体的纳税额度越高(从而将更多的个人收入花在公共建设方面),这个人所报告的幸福水平就越高——即使在通过统计技术控制了总的收入水平等其他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之后,这种关联依然存在。此外,慈善捐款被证实可以激活我们大脑中诸如腹侧纹状体等奖赏中心。

在一项涉及600位美国被试的调查中,研究人员发现每个月在别人身上花的钱越多的人(比如给朋友买小礼物、给公益项目捐款等),其报告出的幸福水平越高,而花在自己身上的钱的数额则与他们体验到的幸福感没有显著关联。与前面提及的亲社会行为不同,大量证据显示亲社会花销与幸福感之间的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换句话说,为别人花时间不一定能提高我们的幸福感,但为别人花钱却一定可以。

图片来源:网络

举个栗子,在关于亲社会花销的一个早期调查中,研究人员为46名大学生随机发放了包含5美元或者20美元的信封,接着将他们被随机分配到“为自己花钱”组与“为别人花钱组”。两组被试需要在一天之内将钱花完,然后对自己的幸福感进行评级。结果与研究者们所设想的一样,为别人花钱能够显著提升个体的幸福水平,即使花的钱只有5美元,其所带来的幸福提升与20美元并没有显著差异。

不仅如此,这一研究团队的成员还在之后对来自加拿大和乌干达的820名被试进行了基于回忆的启动实验,发现在回忆了从前为别人花钱的经历后,被试的主观幸福感有了显著提高,之后针对印度被试的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点。由此他们证明了无论身在贫穷还是富有的国度、受到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的影响,为别人花钱始终都能提升个体的幸福感。

为了探究这一现象背后的遗传生物学基础,他们又对来自温哥华的20个健康的学步儿进行了实验。研究人员先为小朋友们发放了一大包零食,然后让他们将其中一个零食分给一个布偶;之后研究人员假装又发现了一个多的零食,让小朋友把多的零食分给布偶。

图片来源:网络

对小朋友们的表情进行编码之后,研究人员发现,他们在给出零食的时候比自己收到零食时表现出了更加积极的情绪,并且在给出自己所拥有的零食的时候要比给出主试发现的多出来的零食表现出的积极情绪更多。由此,研究者们认为将自己的资源分给别人能使个体感受到幸福是人类从小就有的特质。

最后,人们发现,即使作恶多端的犯罪分子,在进行亲社会花销之后也能感受到幸福感的提升。研究者邀请1295名有案底的前科人员参与了一项实验,实验中他们被随机分配到弱势儿童买礼物的实验组和为自己买礼物的控制组中,与前面的几项研究一致,那些为弱势儿童买礼物的前科人员所报告的幸福感水平更高。

综上,进行亲社会花销的人会感受到为别人付出的快乐,无论这个人来自哪里,有着什么样的过去和背景。

《2019世界幸福感报告》全文地址:http://worldhappiness.report/ed/2019/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世界幸福感报告》:助人可以得乐——这是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