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之水悠悠流淌,为苏州古老的石桥留下了风雨兼程的深沉印记,也让江南文化在水光船影间,有了生生不息的表达。
过了石湖,大运河一路向东,在鳌背连云般的宝带桥畔转头向南,畅流吴中大地。
我循着运河的“脚步”探访古桥,看宝带桥长虹卧波,苍龙浮水的雄姿,寻访桥上宋代石塔。
宝带桥位于苏州城南古运河西岸,跨锁澹台湖东口,一度是吴地最重要的水口津梁,是中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历经千年,饱经风霜的宝带桥依然静卧运河之畔,以曼妙妩媚的身姿成为吴中一大胜景,被乾隆称为“吴中第一桥”。
桥端的石狮子,虽不能言,却忠于职守,沉默而立。宝带桥两端原本各有一对石狮子,现在桥南的两只石狮子站立着,桥北端缺少了一只,显得有些孤单。
宝带桥用花岗石间以武康石、青石砌筑,长度317米。踏上宝带桥,花岗岩的桥面已消失本来的面貌,桥上石块的隙缝之间长着青草与野荞麦,颇有沧桑感。桥边也仄仄歪歪地长着些狗尾巴草,间或还有一些不知名的野花。
微风吹过,湖面上荡漾着一圈圈涟漪。曾经的车水马龙,现如今虽然衰败,但依然能看到它沉睡的刚毅,年轻时的曲线美,保持了潇洒飘逸风格。
踏上履痕斑驳的石板桥面,我向波涛深处,向三百多米外的对岸走去。狭长如带的桥面,在运河水的映衬下,象条银蛇,光亮晃眼,又象玉轮沾露,高卓清奇。难怪又叫长桥了,只是因为长,桥就显得瘦了,其实桥阔有四米多。
至于宝带桥名称的由来,知道的人就很多了。公元816年,苏州刺史王仲舒为了方便漕运,解决由澹台湖造成的纤道不通的问题,同时保证澹台湖能顺利泄洪通航,决定在澹台湖口,紧傍大运河,建一座主要是便于纤夫行走的桥。为了筹措资金,王仲舒带头捐出自己的宝带,领导率先垂范,乡绅及社会贤达亦纷纷解囊。费时四年,桥建成了,建起了这座多孔连缀、具玉带浮水之姿的多孔、狭长而平坦的桥形,对身背沉重纤绳的纤夫来说非常“友好”,同时也解决了水流和陆路争道的问题。人们为了铭记王刺史的义举,就把此桥命名为宝带桥。
这座初为纤夫而建的宝带桥,千年来成为苏州的文学意象和文化符号。元代薛兰英《苏台竹枝曲》中有词,“生憎宝带桥头水,半入吴江半太湖”,是对宝带桥地形的形象描绘,也借此抒发恋人之间的微妙情感。
宝带桥桥身有着多达53孔的连缀,势如长虹卧波,空灵剔透,为历代骚人墨客所青睐。元代高僧善住诗云:“直从堤上去,横跨水中央。白鹭下秋色,苍龙浮夕阳。”明代画家文徵明诗云:“云开霄汉远,春入五湖深。天外虹飞彩,波心日泻金。三江自襟带,双岛互浮沉。十里吴塘近,归帆带暝阴。”
宝带桥53孔薄墩联拱形,更是为苏州增添了一处“宝带串月”的浪漫景致。曾有诗云:“瑶台失落凤头钗,玉带卧水映碧苔。待到中秋明月夜,五十三孔照影来。”描绘了宝带桥串起53个月亮,与天上明月争辉的奇观。当年苏州人中秋吃完月饼,一个重要节目就是相约到宝带桥赏月。
苏州人是很注重自身人格完美的,为了提个醒,就造出些塔来,以便随时让自己抬抬头,知道天外有天。同时,塔的出现,使苏州这一幅原本只有平远、深远的江南水乡画,凭空多了个高远的层次。
古桥上有石塔是非常少见的,宝带桥上不仅有石塔,而且有两座石塔,俗称“姐妹塔”。桥与塔同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先有宝带桥,再有石塔,这一点是确定的。
一座石塔在桥北岸上,另外一座位于宝带桥的27孔和28孔之间的水盘石上,建筑形制完全相同。石塔为南宋绍定五年(公元1232年)重建宝带桥时而建,已经被侵蚀得很厉害,上面的雕刻已经泯灭不清。
两塔造型粗犷,高三米,由整块青石雕成。塔分塔座、塔身和塔刹三部分。塔座高出地面八十八公分,长宽各为一百二十公分,呈正方形。一层上部为重檐雕刻,二至五层为单檐;每层腰檐、斗木共和戗角,雕刻逼真。塔座上雕饰海浪云龙纹;一至五层面雕有佛龛、佛像,形象古拙。
立于宝带桥27孔和28孔之间水盘石上水中石塔曾倒入河中,后经捞出迁藏苏州博物馆。现塔系按原样在原地重竖。惜水中塔已损,五层及塔刹虽经修复,但其容颜已改,今不如昔。
宝带桥的“姐妹塔”因其建于宋代,年代久远,雕凿精细,技艺精湛,在现存的江南古石塔中仍为佼佼者。
石塔美不美,我想那是不重要的,关键是经过了千百年的风霜和战乱后,能够留下它们或玲珑或雄壮但一律向上挺立的身姿是多么幸运的事。
每一座塔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不会有无意义的塔建在那里的。古人为了降服水里的妖怪,建了很多水塔。桥上建塔,第一个作用是镇河妖,避免水患,保证航行安全。另一个作用是引航功能。桥在江面河面。船要过桥,须有限高。塔竖在桥上,船夫在很远的地方就能看见,就知道前边有座桥,避免出现事故。桥上建的石塔还有美学意义,桥横塔竖,反映出了江南古代的独特审美。
我静静地伫立在宝带桥上,眼前仿佛浮现出小时候亲眼目睹纤夫活生生的身影,和其艰辛背纤的场景,看到坚韧有力的脚印,听到铿锵激越的号子,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和毕生精力,拉动着历史航船前行。对这帮漕运时期最平凡不过的人们,我心中充满了由衷的敬意。无论社会进步到什么时代,历史不应该忘记,如今的人们也焉能忘怀?
今天,现代技术修建的斜港大桥,南来北往飞驰的汽车快速通过,安全地到达目的地。乘客们偶尔从车窗里向外一看,苏州古城南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便尽收眼底,再一看与大运河并行的宝带桥,亦古亦今,便会生出许多感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