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注魏智渊《打开一本书》

打开一本书(网师一周观察)

魏智渊(2010年12月5-11日)

每天的生活照例很平静。抬头看湛蓝的天空,感受着凛冽的风拍打着皮肤,目睹着罕台新教育一天天的变化,然后再从一本书,流浪到另一本书。累了,就在微博里待一小会儿,倾听网师的朋友们的喜乐悲欢……

想象着魏老师这样的日子,好令人羡慕啊——生活平静,自己心爱的事业一天天变化,有时间一本一本的读书,调节的方式是在线上与尺码相同的人们沟通交流。由此何求!羡慕!】

这样的生活,是幸福的。并且,因为内心渐渐滋长的某种力量,这幸福很难剥夺。因为,我日渐练习并学会了不让外在的烦恼从根本上决定自己,而是始终遵从内心的声音。

这才是真正的幸福。内心的强大与丰盈通过体验这样的幸福练就。让内心滋长力量,能遵从内心的声音,这是何等的幸福!】

大部分来网师学习的人,多多少少是这个时代的另类。而这个时代的逻辑(官僚的、功利的、交易的……)是如此强大,强大到当你不想成为犬儒主义者或沽名钓誉者,而想要给生命一点意义一点尊严时,必须付出极大的代价。

【代价?不同意魏老师在这里用这个词,因为对他而言,失去的原本就是他不在乎的。官僚的,功利的,交易的原本就是他这类人不屑的。他的强大与尊严是本质的,是自己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得到的。】

在这样的纷扰中,要练习不被扰乱,平静的打开一本书来阅读,是需要勇气的。

勇气!能让自己静下来勇气的力量远远胜过让自己冲锋、展显的勇气。静下来,首先需要忍受孤独。但真正的生长与强大,首先是静下来,而且是必须是静下来打开一本本书。】

                                  1

打开一本什么样的书?这是一个问题。

对!静下来如果打开的是报纸杂志,手机刷屏,还不如去捡捡废纸,扫扫大街,栽花种草。玩打开,就打开经典,慢慢啃。

人总会被各种各样的声音蛊惑,像被催眠了一般,顺着潮流的指引,去阅读那些活不过二十年甚至十年五年的作品。

当下这种情况越发严重。包括樊登读书都是水过地皮的方式,让许多人貌似成了读书人。殊不知,真正的读书是要让自己的思维发生变化,让自己的认知不是扩大面积后的显摆,而是撼动自己内心世界,对自己发生批判后的深扎。

有限的生命,必须首先保证对经典的研读,这是一条绝对原则。这条道理,说了一千多年了,为什么真正以经典为阅读核心的人总是少数呢?奥妙之一是,经典很难领略,需要付出极大的心力,并且很容易误读。奥妙之二是经典背后,往往有一种深刻的存在。这种存在与平庸的生活常常格格不入。大部分人习惯于自我保护自我掩饰的生活,他们读书就像看电影,需要抚慰而不需要真相。所以在任何时代,意见之道总是席卷一切,而真理之道总要是被遗忘。我们习惯于倾听专家们的意见,并以之为真理,这是大部分人终其一生平庸的重要原因。【有限的生命能够走进经典,是一个人的福分。想看到啃读经典后的效果,时间很漫长,过程很享受但是也很费劲。但是,要想让短暂且普通的生命有点颜色,这个过程一定得坚持而用心的走。探寻真理乐趣的价值要远远大于做事有成效的喜悦】

有一些解释(往往还来自专家),说是经典总是晦涩的,而当下的作品是鲜活的。可是如果经典不同时是鲜活的,而只是历史的死物,经典何以成为经典?

经典尤如精彩的人生,大小将相众多,留在人不要说心中,或者就是留在记忆中的能有几人?能被人记住的就算精彩人,能被人一读再读还要读,一代人读了下几代人再读仍是启迪人心,揭示人性的书就是经典。

在罕台新教育小学的几间教室里,《给教师的建议》,《孩子们,你们好》等几本书,被班主任们反复的阅读。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启发,都会引起新的思考,新的憧憬。为什么?当你越是深入教室,越是深入学生,越是深入教学,便越能领略这些经典的魅力,感受到这些经典的鲜活。反之,那些市场炮制出来的流行书籍,,多半者是真正的死物,无非是披上了斑斓的外衣。只有在这时候,你才会明白,读不懂,恰恰是因为你远离生活,远离你的教室。虽然你每天在上课,但你仍然“不在教室”,这才是关键。

【斑斓的外衣!问题是当下的这类书也罢,文章也罢,太斑斓了,斑斓到只有斑斓吸引着人的眼球。身在与心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如果心不在,身在,结果更可拍。与其心不在,赶紧走人,或者人走。】

不错,你在生活中,生活似乎就环绕在你的周围,但这并不意味着你的生命是“在场”的。事实上,很多人的生命都是不在场的,只是随着大时代的泡沫漂浮。任由各种声音左右自己而已。

【活在当下,活在现场,活在此刻。也就是当下干啥就把心用上去。】

                                    2

打开一本书,就要准备一场战斗,并且,全力以赴。

把读书比作战斗,那绝对是需要全力以赴,否则就没有了生命或者是羞愧难当的逃兵

不要轻易说,“我不能”,不要轻易的否定自己的力量。因为,当你说“我不能”的时候,你便真的“不能”,并且可能永远“不能”,而当“我不能”成立一种反应程序,那么你的人生就是一个“我不能”的人生。

【心理暗示的力量很大】

我很感谢这学期有承担四本书授课任务的机会,让我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最近的两本,是《教育的目的》和《苏菲的世界》。通过《教育的目的》的反复阅读,我在练习着如何将阅读内容结构化(我将第一章改编成一千余字的演讲,就是一种尝试)。而通过《苏菲的世界》,我学到了更多。

有机会能承担其实是一个人实现自我的关键点,既然承担下来,必须是全力以赴,魏老师说过,品质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不论什么事情,只要放在肩上的,就要做到尽心尽力,敷衍了自己肩上的担子就是敷衍了自己的生命。能在网师承担课程的人就一定是有能力承担讲师任务的人。承担了就要把自己卷进去。魏老师有十年前的卷入,和之后的持续卷入,才有当下的舒展,自然舒展,无需外力作用的舒展。

在读完《哲学导论》后,我重点读的是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和文德尔班的《哲学史教程》,后者略难一些。

其实我跟许多人一样,并没有哲学方面的素养,而且本质上更亲近文学。以前读文德尔班的《哲学史教程》也读不太明白,半途而废。但这次因为做讲师的缘故,打起精神,结果读的仅仅有味。

一门课程,配套的的经典书籍还有好几本,真能融会贯通了,那就是渗透到骨髓了。唉,自己是连选修的一门课程的一本书也没有做到认真,怎么可能学会和领会呢?所有的得到必须是付出,这一点没有丝毫的含糊。

我的办法,是下定决心:啃!

一字一字的阅读,遇到要点和精辟之处就大量地勾画出来,偶尔也做批注;

读完一个时期后,会发现一合书,几乎忘得一干二净(这其实是错觉),于是翻开书再读,再批注;

每一次读,都非常自觉的边读边思考,与前面哲学家之间的联系、区别;

在尝试提炼要点,结构化,有时候用ppt(图画或电脑),有时候在word中用表格。;

最后,我想到这些哲学史的演变,是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的,又通过百度研究了一下希腊历史的演进概貌,并且与哲学史相对照,做成表格(就是大家课堂上看到的样子)……

经过这样的学习,希腊哲学就在我的大脑中会结构化的,我熟悉许多细节,以及希腊哲学的来龙去脉。而等到这门课程结束之际,我在哲学史方面,已经具备了一个良好的框架,可别小看这样的框架,他会为以后更多书籍的阅读理解,奠定一个重要的基础。

结构化!今天再读魏老师的这篇文章,我才对结构化这个词有一点感觉。

你发现,一篇课文的学习,道理不也一样吗?

有人说,哪有那么多时间啊?

这是一个致命的借口。“忙”已经成了现代人使用最频繁的托词。但是,这里面只有极少数是事实。只要你把你一周的时间分配如实地记录下来并且分析,就会发现问题在哪,卓越者是让时间富有效率的人,而不是让不分重点,让事物覆盖生活的人。除非你逼自己陷入一本书中,——开始一定要逼迫,否则,你将永远无法学会一种卓越者才具备的技能。

确实忙!但是,只要想做并且想做好,就一定能在众多的事物中找到时间,腾出精力。对,就读书而言,不能让“没时间和忙”成为借口。

                                    3

打开一本书,结果发现遭遇到的是自己。

哈哈,这句话好给力,在书中遭遇到的是自己!只有啃读经典,才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当然,一定不是由此成为书呆子的自己,而是在具体的生活中可以活的充实快乐的自己。因为认知的升华改变了自己的行为甚至可以改变长相。再照镜子的时候,自己都能感觉到自己比之前那个总是想“冲锋陷阵”的自己随和了许多。随和是内心世界的平静,平静并不代表随波逐流,与世无争。这种平静是坦然,是淡然之下的不断学习与精进。

所以阅读便是经历一场又一场的抉择:你遵从智者的教导,还是听从苏格拉底的声音?你让自己成为服务于宇宙大目的的一部分,还是让一切成为完成自我的手段?幸福究竟是什么?是伊壁鸠鲁学派的快乐?还是斯多葛学派的美德?或者,向新柏拉图主义那样,只在一个平静的远离现实的理念世界?

很少有人明白,阅读带来的这种影响是刻骨铭心的。我经常会在阅读某位哲学家的时候,停下来陷入长久的冥想。

例如,当早期犬儒主义的自我克制,最终沦为自我放纵,我便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实生活中那么多的理想主义者,最终却走向了功利主义以及虚无主义?

【我也在结合着自己的经历,周遭的人们思考着许多为什么。当“为什么”的答案建立在底层逻辑思维之上的时候,感觉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发生,因此认知,心中便没有了之前的不解、计较与怨恨。】

我相信哲学史的学习,归根结底首先不是一个逻辑的问题,而是一个真理的问题。而这个真理问题,首先不是一个客观的问题,而是一个抉择的问题。抉择,担当并且活出来,这几乎就是全部意义。我只欣赏苏格拉底,并反复提及之,就是一种抉择。因为这种审慎与明智的私我不断地获得一种不断反思中形成的自我肯定,从而也获得了平静。包括幸福,而这幸福之中有确实包含了人对于外物的藐视。

这段想问魏老师,逻辑不是一步步推向真理吗?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都是需要在审辨中存在啊,能自我否定一下也是内心的坦然啊】

昨晚的哲学史课程快要结束之际,干老师陆续发表了很长的一段话,那是思之噴薄,是他的阅读经验以及人生经验的深刻总结,当然也引发了我的强烈共鸣。这种阅读经验,或许学员一时尚无法领略,但穿越漫长的岁月之后,或许有一天会再次响起,想起干国祥老师即兴而成的诗:

宛如莲花

它可以腐烂

它可以从此沉寂

它可以和淤泥混成一体

但它也可以挣扎出来

如此煌煌地绽放

对宇宙宣告

纵然没用神圣

我也在此如此绽放

老干把字码在一起,总是耐人寻味。原因就在于他的洞见与深邃。从何而来?天生的和后期修炼的。

阅读一本书,遭遇自己,不断的反思、抉择、体认……这就是全部。

对!遭遇自己,反思,抉择,体认,在走进书里,然后在现实中活出自己。

                              4

网师有许多学员,就是这样打开一本书的,在讨论中,我能够强烈的感觉到,只有在这时候,我才能够真正的感觉到往事的精神在鲜活的流动。下周下学期的课程发布了。

必须是像魏老师说的这样打开一本书,否则就不会在网师呆下去,也就感受不到魏老师说的打开书之后的那些享受

选修还没开始,但新学员已经可以提前预习了,也就是说,大家又将开始打开一本书,打开一本本书。

熟悉和陌生的朋友啊,我还要滴滴不休的劝告,请慎重的打开一本书!

如果你不是足够有信心,请不要多选课程,强烈建议多数学员。一学期只选修一门大课程:《论语》、《非理性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文本解读与设计、《构筑理想课堂》语文研课、《构筑理想课堂》数学研课、数学本体性知识……

每学期选好一门,学好一门就是很大的受益了。事实上,按着网师的学习要求能学好一门的很符合二八定律。

虽然网师遭遇了非常大的困难,但是可以保证的是,下学期的网师课程将更加成熟与精彩。克服一切困难,竭尽全力,不断的改造与创造,这就是网师。

网师的魅力就在于越来越成熟的课程。关键是干魏起步起步事坚实基础的奠定

语文演课与数学一课,下学期将分别从现在的每学期五次变为十次,更密集,要求更高。(下学期开始要求提交ppt,并建议越来越多的学员卷入实战)

可以专注于一门课程,调集生命的全部能量,让自己全方位地经受网师的严酷训练,将显得越来越重要。“打开一本书”的意义就在于此。

为此,请你——

如果本学期课程已经全部完成,或刚刚加入网师,那么立刻进入预习;

请穿越阅读的黑暗,努力地勾画、批注……去啃读一本书,不惜为此耗费珍贵的时间。

                                5

一本具体的书需要打开,这世界上有不少经典作品静静的躺在书架上等待你的唤醒。

每一节课,或者那充满奥秘的课堂,也是一本“书”,需要打开,需要通过不断的研课,本体性修炼和自我反思来揭示。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本神奇的书,需要我们用智慧,用信念,用全部的生命与热情去打开,使他(她)在“我与你”的关系中,向你不断的敞开生命的神奇。

我们自己的生命,也是一本常常向我们封闭的书,需要我们用漫长的岁月,用艰辛的努力,用汗水、泪水,一点点的打开,不断的念出那个古老的咒语:“认识你自己!”

而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乃至于整个宇宙,本身就是一本无比深奥的书,需要不断的阅读,领略他的奥妙与神奇。

当然最重要的是以生命为笔,将自己书写为其中最美妙的句子。

读经典!读人!读自己!怎么读?深入、客观、审辩,不论什么,只要与自己生命生活密切相关的都应该精读,否则就不了解,不了解之下的认识就是偏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批注魏智渊《打开一本书》)